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升阳举陷、扶正固脱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深受大众喜爱。但艾灸并非人人适用,某些情况下盲目艾灸,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艾灸有着明确的适用范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些情况不宜艾灸,帮助大家避开误区,安全养生。
1. 风热表证(外感病)—越灸越上火
表现:感冒初期,发热、口干、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腻等。
风热表证是风热外邪侵袭体表的阶段,此时身体需要 “发汗解表” 来驱邪外出。此时不宜用灸法,因为艾灸之热虽可起到散寒作用,但并不能祛散在表之邪,腠理郁闭之患不但不会被解除,由于艾灸性质温热,会助长内热,致使发热不退,出现口干、口燥,烦躁等。
2.实热证(体内火旺)—火上浇油
表现:面红目赤、声高气粗、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心烦急躁等。
实热证是体内阳气过盛,热邪壅滞的状态。这种体质再用这种温热补虚的艾灸方法去养生保健,只会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可能导致口腔溃疡加重、痤疮爆发,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并要避免辛辣、熬夜等助热行为。
3.阴虚火旺(津液不足)—耗伤阴液
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等。
阴虚的人体内津液不足,阴不制阳,导致虚火内生。阴虚火旺之证,本应“慎不可灸”,若误用灸法,伤阴助热,使阴血更虚,艾灸的温燥之性会进一步耗伤阴液,加重症状。
艾灸的适合人群:寒证(怕冷、手脚冰凉、痛经喜暖、慢性关节冷痛),虚证(乏力、易感冒、慢性腹泻)和中气下陷(胃下垂、脱肛,可灸百会)等。
总结:艾灸虽绿色纯天然,操作简单,但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用疗效更好。如果自己无法判断体质,建议先咨询中医师,避免盲目施灸。
供稿 中医科 李赛赛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