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50岁,但医生说我的身体像45岁”,“明明才35岁,却总觉得精力大不如前”等等,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感慨。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关键概念:生物学年龄。与身份证上的实足年龄不同,生物学年龄能更精准地反映身体的真实衰老状态,是预测疾病风险、判断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常见的生物学年龄评价指标包括PhenoAge(表型年龄时钟)、DunedinPACE(衰老速度时钟)、Deep Longevity Blood Age(深度长寿血液年龄)、GrimAge时钟、ip AGE(炎症保护年龄时钟)、端粒长度、衰弱指数、认知时钟和Klemera-Doubal 方法等。
2025年7月,清华大学卫健学院底骞副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的研究,为生物学年龄评估带来新突破。他们开发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衰老评估框架”,仅靠健康检查报告,就能算出整体生物学年龄,甚至精准判断心脏、肝脏等单个器官的衰老程度。这项研究让衰老评估更精准、便捷和低成本,也为普通人健康老龄化管理提供了新工具。
为什么需要更靠谱的“衰老尺子”?衰老并非一刀切:有人70岁健步如飞,有人50岁被慢性病缠身,这种差异正是生物学年龄要捕捉的核心。过去,医生评估衰老常用两种方法:一是虚弱指数,通过日常能力打分,主观性强;二是传统生物年龄,靠检测端粒长度、表观遗传标记等,成本高、操作复杂,且预测疾病风险的准确性有限,难在大规模人群推广。而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病预防,亟需既便宜、精准又能大规模使用的衰老评估方法。
大语言模型把体检报告变成“衰老诊断书”。研究第一步先将血压、BMI等常规健康指标转化为文本形式的体检报告,再用8个不同的大语言模型,分别测算个体的整体衰老状况和心脏、肝脏等器官的特异性衰老程度,并把这些模型输出的预测年龄,界定为能更全面反映衰老状态的核心指标。通过分析预测年龄和年龄差(即模型预测年龄与实际日历年龄的差值),与疾病、死亡等衰老相关不良健康结局的关联情况,验证该指标的可靠性;同时还将其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以及表观遗传年龄、端粒长度、衰弱指数等经典衰老指标做对比。最后,进一步探索了大语言模型的动态衰老评估潜力,把年龄差应用到生物标志物发现、疾病风险预测等生物医学与临床下游任务中,并对大模型的衰老评估机制进行可解释性分析。
研究团队使用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000万人的队列数据(含英国生物银行UKB、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中国西北真实世界人群队列 NCRP、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采用8中开源大语言模型(LLM)。结果显示,LLM可以有效预测总体年龄和特异器官年龄,LLM预测的整体年龄在预测全因死亡率和多种重大疾病的风险时,其C-index显著高于其他八种衰老指标。在预测特定器官疾病的风险时,LLM预测的相应器官特异性年龄的C-index显著高于使用其他四种机器学习方法(ML)预测的器官特异性年龄。
年龄差是健康风险的预警灯。这项研究中,最让普通人受益的是年龄差的价值,它像身体里的健康预警灯,清晰提示衰老速度与未来疾病风险。整体年龄差即模型预测的生物学年龄减实足年龄:差值为正说明身体比实际年龄老,反之,说明比同龄人年轻。研究发现,年龄差前10%(衰老最快)的人,全因死亡率、冠心病等不良结局风险,比后10% 的人高30%以上。即使排除吸烟、高血压等干扰,年龄差仍是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增加1岁,死亡风险高5.5%。
器官年龄差精准定位脆弱器官。模型还能算出器官特异性年龄差,如心血管年龄55岁、实足年龄50岁,差值+ 5岁,说明心脏比其他部位衰老快。数据显示,器官年龄差与对应疾病风险关联极强:心血管年龄差每增1岁,冠心病风险增4.5%(HR=1.045)、中风风险增加2.9%(HR=1.029);肝脏年龄差每增1岁,肝衰竭风险增6.2%。甚至“器官-整体年龄差”(器官与全身衰老速度对比)也能独立预测风险,如心血管-整体年龄差与冠心病的HR达1.073。
发现新的抗衰老靶点。团队通过模型年龄差,筛选出316种未被报道的衰老相关蛋白质,超半数与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这些蛋白质涉及脂质氧化、细胞修复等关键通路,未来可能成为抗衰老药物新靶点。
精准预测270种疾病风险。基于年龄差开发的270种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中,子宫癌、胸膜斑块等模型的C-index超0.85。这为疾病早期筛查提供新工具。
动态跟踪衰老速度。模型还能动态评估:连续3年输入体检报告,可算出衰老速率。研究发现,衰老速率快的人,未来患慢性病风险更高。若第一年年龄差+2、第二年+3、第三年+5,说明衰老加速,需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真正的年轻,从不是身份证上的数字,而是充满活力的心脏与运转良好的器官系统。这项研究提供了一把读懂身体信号、守护健康的新钥匙。
衰老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可主动管理的。未来希望通过大语言模型等进行精准的衰老评估,实现个性化衰老管理和干预,预防过早死亡,延长健康期望寿命,帮助更多人“健康地老”,而不仅仅“活得久”,努力实现健康中国和健康老龄化的社会目标。
供稿 河南省心血管疾病防治大数据中心 江继承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