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全科总动员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众多的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义无反顾地冲在抗疫第一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全面打响,不少医护工作者主动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到街道、社区(村)战“疫”一线,用一份对党和祖国的忠心,对人民和社会的责任感,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去年十月份为应对新一轮爆发的疫情,我院心脏康复科全体护士用自己的行动为群众筑牢一道健康安全防线,展现出医护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首先是心脏康复科护士长刘玉玺和护士殷安雯,在支援新疆抗疫期间用科普墙传递“心”温暖。
我院心脏康复科的护士长刘玉玺以及护士殷安雯,在此次河南援疆医疗队中分别担任第二组护理大组长和小组长。在舱内,她们每天除了要忙着交接班、巡视、医疗护理、接收和送出院患者、核酸采样、帮助护士和患者解决诉求,她们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给自己布置了一项和“心”相关的工作任务。
进入11月,气温不断降低。天气寒冷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本身患有疾病的患者在寒冷的冬季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作为心脏护理方面的专家,她们敏锐地察觉到天气的变化。在方舱医院的患者中,她们发现部分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其中相当一部分缺乏相关医疗知识与保健常识。为了避免气温骤然下降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她主动开展关于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脏康复的健康科普。
“如何让舱内患者了解到与‘心’相关的疾病知识?”在每日的线上会议上,刘玉玺以及殷安雯和队友们集思广益,决定将这些知识“搬”上舱内的墙。
二区护士站是舱内人员经过频次较多的地段,刘玉玺和殷安雯在护士站对面的白色墙板上张贴了10张印有二维码的彩色A4纸,打造一面科普墙。患者只需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了解到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心脏康复等知识。
其次是心脏康复科护士刘慧、翟冬霞、韩雪萌、王亚菲,她们与时间争先、与病毒赛跑,她们时刻都在追踪、时刻都在路上,他们经常到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与阳性病患面对面。
01 奋战“追阳”一线
初次听到“追阳”,大家对这个陌生任务有点懵,不晓得具体任务是干什么。通俗的理解就是全员核酸采集后,某一管中出现混采阳性,但是这一管有可能是5人1管或者10人1管或者20人1管,不可能管内所有人都是阳性病例,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个阳性病例找到。
在这段时间里,大家每天24小时不间断外出“追阳”,全天全员核酸检测结束后,夜晚就是“追阳人”的战场。大家时刻绷紧神经,就怕自己行动慢了,耽误了“追阳”任务,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一场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的抗疫战场,全体“追阳人”发扬了伟大抗疫精神,他们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02 直面感染风险
在对混采核酸呈阳性的10名对象逐一进行检测时,“追阳”小分队的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追阳”工作极具危险性,随时要做好与阳性样本打交道的准备,一个操作出现失误,就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但是,每一个“追阳人”都没有一丝一毫的退缩。
与全员核酸不同,“追阳”工作需要入户对混管阳性人员,先进行抗原采集,在原地等待抗原结果后,同时采集两份鼻咽拭子,分别送到两个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整个过程将持续20多分钟,这里的每一分钟、每一个操作都有感染风险。
“追阳”小分队每小组至少三人一起合作,一个采集、一个负责医疗物资和消毒工作,一个及时转送样本,在面对危险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风险。
03 争当抗疫排头兵
不论“追阳”任务有多么危险,“追阳人”总是义无反顾的去完成,在完成前一天的“追阳”任务后只能休息短短三四个小时,可他们强撑着倦意,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主动投入到第二天的“追阳”任务。
最后是心脏康复科护士——胡巧玲、左维娜、胡莞然、黄玉、刘伟平,她们留守科室,吃住都在医院,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在代理护士长胡巧玲的带领下,每天除了排查科室病人的核酸检测情况外,还要给住院的病人输液、测体温、脉搏、血压。
当天上午急性心梗心脏支架的病人要从监护室转回来,代理护士长胡巧玲,她正精心地准备着患者需要的物品,心电监护、微量泵、输液泵……一切准备妥当后,又不放心地把血氧饱和度探头夹到自己的手上看到显示正确才安心的离开。一个考验是怎样将这个体重280斤、身上带有好多管子的患者搬到床上。只见身体瘦小的黄玉、刘伟平护士巾帼不让须眉,指挥协同众多家属一同将患者搬到床上。责任护士胡莞然手脚麻利地缕着各个管路,瞬间已经排列有序,病人已经安全地躺倒病床上,大家都松了口气,开始忙碌各自的工作。
左维娜作为实习生的带教老师作风严谨,熟悉科室带教计划,并发给学生,使其熟悉培训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学习。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耐心。每天电话连线实习生关注实习生的身心健康外和生活情况。
秋去冬来,如今,疫情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在心脏康复科又可以看到大家忙碌的背影,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曾经为了守护我们的安全在抗疫前线默默付出的英雄们。期待下一个,春暖花开。
供稿 心脏康复 翟冬霞
审稿 朱贺变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