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字的力量
2023-09-28
浏览次数(2767)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感受文字的力量




“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金句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里的每一句话都能折射到我们的生活中,值得我们去思考它的深邃意义,从而给予我们思想上、格局上和为人处世选择上新的启迪。在此浅谈下我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认识和理解。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阐述了三百年间明朝的人事更替、历史兴衰。让人阅之不倦却又惋惜不已。

然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站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如何抉择是个重要的课题。作为一个政治家,需要步步为营,一不小心便万劫不复。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和敌人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排除身边的靡靡杂音,站在问题的制高点才能作出相对正确的决断。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其父亲朱标早逝,没有给他打好相应的政治基础;另爷爷朱元璋在为他扫清障碍的时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勋集团中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皇帝,一个政治家,更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便激进削藩导致藩王谋反发动叛乱。靖难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胜利,却因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和对手导致屡屡抉择失误,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贼朱棣(等于给朱棣赐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错再错,注定失败。所以当朱棣兵临城下,建文帝“自焚”于宫殿内。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虽然朱棣篡位称帝,名不正言不顺,但到底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向劳模父亲朱元璋看齐,兢兢业业,创造了“万国来朝”的永乐盛世。明十六帝里面,明神宗万历皇帝真的让人喜欢不起来。前期由于张居正等首辅大臣的辅佐,政治经济都得以稳定发展,即使万历不上朝亦对国事无甚影响。后期万历亦被言官弹劾的疲惫不堪却又无可奈何。只有不予小人争高下,不予理睬。但万历和大臣的关于立太子的国本之争是最让我鄙视这种不以大局为重的皇帝。因为不喜欢嫡长子朱常洛的母亲是宫女,所以迟迟不愿意立其为太子。既然弃之如屣,为何当初宠幸她呢?直到最后李太后叱责万历:你自己也是宫女的儿子!万历这才意识到自己鄙视儿子为娘的时候也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出身,甚至连自己的母亲也得罪了。于是万历在众叛亲离前赶紧立民心所向的嫡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让我想到跟万历一样不喜自己长子的明成祖朱棣,成祖偏爱和自己一样勇武好战、长相帅气的朱高煦而不喜欢双腿行动不便,走路跌跌撞撞的嫡长子朱高炽。成祖也曾一度欲立二皇子朱高煦为太子,但终究在臣子的劝说和自身的考量下做出了利于江山社稷的选择。这一点万历根本比不上明成祖朱棣,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皇帝,更应该收起自己的喜好,以江山社稷为大局,万历这种幼稚的行仅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太子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变成了半文盲,于是他一心钻研木工,将朝政交由宦官魏忠贤主持,导致忠良被害、贪赃枉法、国库亏空、国亦不国。即使后期朱由校--崇祯皇帝如何力挽狂澜仍是心有余力不足。

滚滚长江依旧在,淘尽英雄。

明后期祸起内乱,按照主和派杨嗣昌建议跟清和谈、稳重对方,先着手解决内部矛盾,再休养生息。最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到时候跟清秋后算帐。这本是个审时度势下最有建设性的方案,却被目光浅薄的言官们否定了。思想的深度不同,导致很多言官浅薄的如同“近视眼”只能看见近在眼前的利益,罔顾国家大义。更多言官都如无脑的喷子一样,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贱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天灾人祸,终于成为压死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崇祯皇帝用自己的生命发出最后的感慨:言官皆可杀!但当清军的铁蹄踏上汉人的江山时候,多少硬气铮铮的忠义之士为了保卫国家赴死抵抗清军 -孙承宗、卢象升 、孙传庭等。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形象熠熠生辉、彪炳历史。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合上书本,三百年间浮浮沉沉大明朝的历史依然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后人读前人史记是一个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沉淀过去和导向未来的过程。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我们融会贯通、以史为鉴、惩兰毖后。站在先哲的大思想大智慧上辩证看待问题,便会豁然开朗。

洞悉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

芸芸众生百相,皆沧海一粟耳。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将归于尘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粪土。然成功,吾所欲也。

其实成功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一直相信人做喜欢的事情是会发光的,只有心生喜爱才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比如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徐霞客,他用自己的方式青史留名。

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英雄。俱往矣,数风流人数,还看今朝。


供稿 消毒供应中心 陈奕君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