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就医,且看日间“舞刀弄枪”
2023年9月的某一天早晨,阳光明媚,日间病房在负责人许文克主任医师和赵贵林护士长的带领下,开始了日常的患者查房。突然,一声急切的声音响起:“我要转科,我还要接着住日间病房”!护士长赶紧前去询问原因,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张大爷,他因为冠心病急诊收住我科,经过急诊科主任郑晓辉主任医师的精湛治疗和日间病房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护理,他已经逐渐康复。但由于血糖问题,他需要转入内分泌科继续治疗。张大爷提到,日间病房的环境让他感到非常舒适,买饭、检查等事情都十分方便,所以才会出现刚才那一幕。为何日间病房会如此受到患者的信任和欢迎呢?且听我为您详细介绍。
根据卫健委下发就医便民七大举措相关文件,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日间病房团队积极响应,他们不仅时刻为患者着想,还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展现他们的关爱。赵贵林护士长,带领全体护理人员,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积极推动便民措施的实施,为了给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降低病房声源、光源污染,提高就医体验
由于日间病房的建造环境,导致类似于急诊科的大规模病房,这里不仅环境嘈杂,而且灯光问题尤为突出,之前日间病房的灯光不仅光线过强,而且过杂、过乱,还缺乏私密性,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重新设计了日间病房的灯光方案,采用了柔和、舒适的光源,增加了局部照明和私密性照明,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现在,日间病房的灯光不仅美观大方,更符合医疗要求,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很难再听到患者说,“这灯太刺眼了,关都没法关,太影响睡觉”等相关问题。
医院是患者和医护人员接触时间较长且噪声源相对混杂的地方。噪声不仅会给人带来不舒适、被打扰、厌烦的感觉,还可能引发睡眠障碍、内分泌和心血管反应等生理问题。为了解决日间病房的噪音问题,我们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并确定了其主要来源。我们发现,噪音主要来自于建筑格局较大以及使用了表面光滑、不能起到吸声作用的材料,而且各个界面通常未经过声学吸声处理,导致空间内的声音反射增多,增加了噪音效果。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隔断的方式,并设计了两个三人间和双人间的病房格局。在设计初衷时,我们充分了解了科室的工作流程,并结合科室的特点合理设计了布局和就医流程,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最优质的声环境品质。在选择建筑材料时,我们在隔断板中增加了隔音棉,进一步减少了噪音,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除了采取这些措施来减弱噪音的传播外,医院还应该采取措施来减少噪声的源头。对于人为产生的噪声,医院管理层应加强管理,提高大家对医院噪声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主动减少噪声的产生。当复查患者进入病房的第一眼,就说:“你们这环境变了,变得很温暖,跟人一种家的感觉”。我相信,无论任何医护人员,听到这句话,都会心生一股暖流。
虽然日间病房只是急诊科的一角,但我们不会将患者置于冷淡的角落。我相信,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以患者为中心,积极响应便民举措,日间病房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患者会更加满意。
供稿 日间病房 司圣东
审稿 李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