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医师的平凡故事讲给你听之三:急诊科的故事
2018-08-18
浏览次数(2920)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医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称呼。

平凡在于,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人;

而伟大之处却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忙碌,为他人抚慰病痛,挽救生命。

8月19日,我们迎来了首个由国家设定的“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掬一捧平凡中的感动。


急诊科:与时间赛跑 为患者解难

伴着急促的警笛声,接诊,出诊,身着深绿色制服的急诊人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看似简单的程序,于春夏秋冬里日日重复,分秒必争,进行着一场时间与生命的赛跑。

东至万三公路,西至107辅道,南到商都大道,北到黄河滩。这是郑州市55号急救站(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救站)的接诊范围。一天24小时,无论白天黑夜,都是接诊时间。

三伏盛夏,数九隆冬,急诊科医护人员们是最熟悉每个季节容易有哪些突发病,每天哪个时段可能会有哪些病人的,但每次出诊,病患的具体情况、个体差异都无法未卜先知,现场环境更是千差万别。草坡、坑道、建筑工地、黄河河滩情况复杂自不用说,甚至连居民小区在急诊出诊时也会化身大迷宫,为急救人设置困难。


八月初的一天,急诊55号站的院前急救医生苏丰鸣和他的同事们格外忙碌。“叮铃铃”电话声一响,院前急救组的医护人员们就“腾”地从椅子上弹起来,奔上救护车。随即,“滴嘟滴嘟”的声音由近及远,疾驰而去。

这次出诊现场不算远,十分钟的路程。室外三十七八度的天气里,吹着的风让人错觉是站在灶台的炉火边。急诊医生苏丰鸣和同事们到达现场后发现,环境情况有些复杂。这是一个还在刚打好地基的施工现场,患者不慎从坡上摔下到地基旁边的坑道。坑道十分狭窄,紧容一人站立,而且坡面较陡,很难下去,需要绕路从旁边的草坡土路迂回下到坑道里。


急救医护人员们用最快速度到达患者旁边时发现,患者身处的位置很狭窄,普通的担架都难以放平。苏丰鸣赶紧和同事一起将铲式担架拆开成左右两部分,每次轻微抬起患者一侧身体将一半的担架放在他身下,再将患者身下的两片担架小心翼翼组合起来,用绑带小心固定住患者的身体,防止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晃动,再次受伤。平时爬上爬下觉得很有野趣的草坡土路,此时对抬着担架的医护人员来说却成了一道障碍,医护人员格外小心穿越障碍,把患者送上了救护车。


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现下这个季节,急救医生们要对抗的还多了酷热的天气。苏丰鸣还记得前几天高温预警下的一次出诊。那是附近一处工地,不大的铁皮工棚里没有空调,只有一只小电扇悠悠吹动着屋里热乎乎的空气。工棚外混凝土搅拌机轰鸣着。苏丰鸣和同事们到现场的时候,病人已经丧失呼吸和心跳,可急救医生们还是坚持不懈地为他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以心肺复苏为主的抢救。汗水湿透了医护人员的衣服,可他们在面对一个生命的时候却不愿轻易放弃。“只有亲身经历过抢救过程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紧迫感,以及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但医生不是神,无法生死人、肉白骨,我们能做的只有拼尽全力。”在无法逆转一场生命的消逝时,苏丰鸣和在场同事深深感到无奈。



急诊工作突发性强,这边刚刚回到医院,那边的接诊电话又急匆匆的响起。 “您好,这里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接到电话,马上出发,继续奔赴下一个急救现场。时间就是生命,院前急救是医疗救治的前哨,是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守住它是急救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晓晖介绍:目前,急诊科总共11位医生、16名护士,除了有院前急救组,还承担门诊抢救室和长途转诊的工作。


叮铃叮铃的电话声,就是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发令枪。24小时,分分钟都是stand by。听从调度,保证出诊、接诊、院内接诊和抢救工作的无缝隙连接能够顺利进行。

虽然辛苦,每天的工作生活也很紧迫,但是救死扶伤带来的成就感让急救人员的付出变得更加有价值。


医师,他们是父母的儿女,是爱人的妻子、丈夫,是孩子的父母。

但他们更是患者的强心针,他们的保护神。

为挽救生命,他们潜心专注;为照看病人,他们时刻不怠。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这一切注定了这份工作的忙碌、辛劳与毕生不怠。

为了延长生命的长度,呵护生命的质量,无数医师奋斗在与疾病抗争的第一线。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日,让我们一同对身边的医师们说一句:“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