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堵还是不堵?
一、什么是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未闭是一种病吗?
卵圆孔,心脏里左右心房之间的一个结构,因形似卵圆形,故名。卵圆孔在胎儿时期是没有闭合的,因为血液要从此孔流过。出生后,由于新生儿的肺开始工作,卵圆孔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开始慢慢弥合(生命就是这么神奇!)。大约在小婴儿半岁至一岁时,卵圆孔就会弥合。不过,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卵圆孔并不能完全闭合,会留下大小不等的缝隙,像门帘一样隔在左右心房之间,这种情况就称为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可以这么说,卵圆孔未闭几乎是每个新生儿都存在的现象,不过在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大多数人的卵圆孔都闭合了,大约25%的人没有闭合,形成了卵圆孔未闭。因此,我常常给病人强调,卵圆孔未闭最好不要把它当成一种病,应该当成一种“发育变异”更合适一些。
二、卵圆孔未闭有哪些危害?
绝大多数人如果不做特殊的检查(TCD发泡试验,或者右心声学造影和经食道超声),是不会知道自己是否有卵圆孔未闭的。因此,卵圆孔未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出现了一些其他疾病,有心的医生为他们进行了相应的检查时才会发现。
这些疾病包括:脑卒中(主要指脑梗塞)、其他栓塞性疾病、偏头痛(包括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前庭性偏头痛)、房颤、低氧血症、减压病等。换言之,这些疾病的发生,可能与卵圆孔未闭有关。
卵圆孔未闭与上述疾病的关联程度相当低,以至于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把上述疾病的病因归咎于卵圆孔未闭。理由很简单:既然那么多(高达25%的人)都有卵圆孔未闭,为何没有那么多人得脑梗塞、偏头痛?
我们都知道,人的血管里实际上无时不刻在产生着血栓,同时又无时不刻在溶解着血栓,这种平衡过程受到严密的调控,其中肺脏像过滤器一样把流过肺部的静脉血中的血栓过滤掉,呼吸之间,把干净的富含氧的血液流回心脏。前面已经谈到,右心房的血液来自静脉,本应流向右心室,继而运送到肺脏去清洗充氧,但如果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存在卵圆孔未闭,则右心房的血就会在某个特定时候(比如憋气、使劲等)直接略过肺脏而抵达左心房,及至全身。这种血液中的“脏东西”比较多,就有可能造成血管痉挛、堵塞等情况,从而出现脑梗、偏头痛发作或眩晕等症状。
三、发现卵圆孔未闭怎么办?一定要做手术吗?
不管何种原因,在检查时发现卵圆孔未闭,都无需紧张,前面已经陈述过,大约25%左右的人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绝大多数卵圆孔未闭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如果进行检查后确定存在卵圆孔未闭,医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比如年龄、症状、卵圆孔的大小、颅脑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和你的个人意见)给予建议。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医生的建议与每个医生所掌握的信息和审视问题的角度有关,尤其是面对卵圆孔未闭这个问题,医学界尚未能获得完全而清晰的共识。
那么,哪些人应当进行卵圆孔的封堵术?这个问题其实比较难以回答。下面这些研究的关键数据可能可以反映出医生做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的治疗决策时难处:
为期2年的CLOSURE I(封闭式试验)结果表明,卵圆孔未闭封堵后患者卒中复发率为2.9%,而药物治疗的复发率为3.1%(似乎比封堵的患者高了一点儿)。然而,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2%。
为期四年的The PC 研究结果显示,在卒中复发率方面,封堵和药物治疗之间差异不大。但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5%。
还有为期2年的RESPECT(尊重性研究)是一项意向性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封堵术和药物治疗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8%和3.3%(这个研究中封堵和不封堵的差别拉开了)。
对于伴有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卒中患者,封堵术5年时卒中复发的绝对风险降低3.4%,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9%。
凡事皆有利弊。由上可见,卵圆孔未闭的封堵亦然。不久前,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更新了关于卵圆孔未闭的专家共识。摘录其精髓如下,供医患参考:
对于没有任何症状和卒中病史的患者,不建议对卵圆孔未闭进行干预。
在建议患者进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前,临床医生应确保进行了适当而彻底的评估,以尽可能排除除卵圆孔未闭之外的其他因素导致了患者发生卒中或其他问题。
临床医生必须在讨论卵圆孔未闭的潜在益处(5年内卒中复发绝对风险降低3.4%)和风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9%,非手术期房颤绝对发生率每年增加0.33%)后,方可建议封堵。对于选择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剂。
总结一下:对于得了中风、偏头痛、反复发作眩晕等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病因检查时,应当把卵圆孔未闭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如果检查出卵圆孔未闭,那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你要做的,是寻求心血管专业的医生给你专业的建议。
供稿 介入手术室 高琳盛
责编 李玉坤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