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不注意,小心这里变豆腐渣
2021-12-17
浏览次数(5752)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心梗后不注意,小心这里变豆腐渣......

68岁的王大叔平常身体不错,很少去医院。今年11月初,突然胸口疼痛也没有太在意,休息后虽然有胸闷气短的感觉,但确实不怎么痛了。到第5天的时候病情却急转直下,“胸口就像被大石头压着,大张着嘴喘也觉得气不够用”。王大叔激动的说。

家人迅速将王大叔送到附近医院,抽血、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一系列检查后,病因很快找到:急性心肌梗死。但是引起王大叔病情突然加重的,却是心肌梗死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室间隔穿孔。

室间隔穿孔--死神吹响的号角

通过积极的药物应用、溶栓和介入治疗,绝大多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能平稳度过急性期。但是有些患者却因延误治疗引发细胞坏死,让本来很坚韧的心肌组织变成“豆腐渣工程“,这时心脏收缩产生的压力击穿脆弱的心肌,发生了心脏穿孔。

临床中如果患者穿孔部位发生在心室壁,那么大量的血液涌出心脏,一般是没有抢救机会的。王大叔这种情况算是不幸中的万幸,穿孔的部位发生在心脏内部的室间隔部位。室间隔相当于一堵墙,挡在心脏左、右两个心室之间,让血液各行其道;但是骤然发生的穿孔会打乱这个平衡,高压力的左心室向低压的右心室“泄洪”,导致血流动力学急骤变化,心功能迅速恶化。

据统计,室间隔穿孔1周内死亡率67-82%,1年存活率仅7%!

一、什么是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

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发生心肌梗死后,梗死的范围可能会波及室间隔,室间隔的心肌坏死后出现“破洞”,则为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室间隔穿孔通常发生在心梗后24小时或3~5天,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在心肌梗死2周后。

二、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一)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包括:

1.剧烈疼痛:最常见胸部疼痛或不适,为心肌梗死最先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胸部有压迫感、沉重感、紧张感、挤压感、灼烧感或钝痛。患者痛的时候常常以拳抵胸,但难以指出疼痛的具体位置,深吸气或按压胸部疼痛不会加重。通常开始时疼痛较轻,几分钟内疼痛逐渐增加至高峰。胸痛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没有胸痛,仅有上腹痛,也可能是手臂、颈部、下巴或肩背疼痛。

2.心率加快或节律不规则:心率大于100次/分,节律不齐。

3.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

4.恶心、呕吐、腹胀:常在疼痛的同时觉得想吐、肚胀,甚至发生呕吐。

5.头晕,老年患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

(二)若心肌梗死范围涉及室间隔区,且患者还出现了以下症状,应警惕是否发生室间隔穿孔:

1.呼吸困难

2.极度疲乏

3.烦躁不安

4.面色苍白

5.四肢冰冷且多汗

三、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1.肺水肿

2.心律失常

3.心力衰竭

4.心源性休克

5.多器官功能衰竭

四、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一) 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血液中的胆固醇和钙等成分在动脉壁内聚集,形成易破裂的斑块。斑块一旦破裂,身体就会修复被损伤的血管壁,形成封堵住伤口的血栓。血栓可能会完全堵塞血管,阻断血流,导致心肌急性缺血,进而引起该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堵塞容易累及室间隔梗死并发穿孔。  

(二)以下这些情况也可能会导致该病。

1.心肌供需氧失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痉挛,心肌血液供应达不到需求,发生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梗。尤其是在过度劳累、剧烈活动等心肌需氧量增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2.冠脉介入治疗后:部分冠心病患者放过支架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斑块形成,导致原本已开通的血管再次狭窄或堵塞,发生本病。

3.冠状动脉撕裂或夹层形成:冠状动脉撕裂或夹层形成后,会导致供应心脏的血液急剧减少,心肌发生缺血缺氧坏死,导致本病的发生。

五、哪些人容易患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

(一)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该疾病。

1.冠心病:有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左前降支狭窄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容易并发室间隔穿孔。

2.吸烟: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动脉硬化,可能会诱发冠状动脉发生痉挛。

3.肥胖:肥胖人群血液里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较高,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4.过度劳动:过度劳动导致心脏血液供给需求量增加,易诱发急性心梗,若此时未进行充分休息或者治疗,容易出现室间隔穿孔。

5.饮食习惯:喜欢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饮食的人群,易患冠心病,进而发生本病。

6.口服避孕药:长期口服避孕药会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血栓堵塞冠脉后发生心肌梗死。

(二)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该疾病:

1.年龄:心肌梗死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研究显示年龄越大,发生室间隔穿孔的风险就越大。

2.性别: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可能与女性心室壁较薄、情绪变化大有关。

3.疾病:有慢性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大于普通人。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并发室间隔穿孔。

4.先天性室间隔发育不良的人群。

六、发生了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该如何治疗呢?

目前,关于心肌梗死并发的室间隔穿孔常见的有三种治疗手段:

(一)外科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同时合并以下情况者,应首选外科手术修补:

1.并发室壁瘤;

2.冠状动脉病变较重,适合外科搭桥;

3.存在瓣膜病变、适合换瓣手术;

4.病情特殊不能接受X线辐射;

5.室间隔穿孔直径较大,封堵伞难以覆盖;

6.穿孔位置不适宜进行内科封堵治疗。

(二)内科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有以下情况首选内科介入封堵:

1.合并单支病变或支架置入术后晚发穿孔;

2.年龄较高或拒绝接受外科手术;

3.室间隔穿孔直径:一般报道破裂孔直径应≤20mm;

4.为外科手术做准备或外科手术后残余瘘。

(三)内科保守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是基础治疗,无论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手术修补治疗,都是在内科药物治疗、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都离不开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只能改善临床症状,不能解决室间隔穿孔的血流动力学问题。

七、易发人群如何预防呢?

1.戒烟限酒

2.控制体重

3.适度休息,不要过度劳累

4.合理膳食、低盐低脂、少食多餐

5.减轻精神压力

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易发人群平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症状及时就诊,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带来的危害。


供稿  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郭亚敏 马凌燕

责编  吴朵朵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