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警惕中暑
盛夏来临,炙热的太阳灼烤着大地。近日来全国多个地区呈现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有35~38℃,局部可达40℃左右,开启了高温蒸烤模式,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四级应急响应状态。河南此轮高温天气超长待机,河南热成了可南……。炎炎盛夏,要如何预防中暑的发生。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
根据症状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热射病)三类。
发病的原因
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在高温、高湿、暴晒、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下,人体会出现散热障碍,发生中暑。过劳、睡眠不足、工作强度大是主要诱因。
易发人群
老人、儿童及有慢性基础病者、户外工作者易发。
中暑的症状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轻度升高,开始出汗较多并伴有乏力、口干舌燥、动作力不从心、以及眼花、耳鸣、胸闷、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
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皮肤灼热、面色潮红,体温逐渐升高至38度以上,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以及四肢冰冷和血压下降等症状。
重度中暑(热射病):同时具备以上症状,并出现痉挛、昏迷、心率加快,腹疼、虚脱或休克。皮肤无汗,体温上升至40度以上,此时要即刻送医院进行救治。
急救方法
中暑的急救重点在于快速降温,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迅速转移至清凉处
应当迅速地把患者搬离高温、密闭的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然后让患者平躺并解开衣服扣子,以利于散热降温。
2.降温、补充水分
用冷毛巾敷在患者额头,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擦拭全身,直至皮肤发红。有必要时可在额头、腋下放置冰袋。若患者清醒,应为其补充含盐分或小苏打的清凉饮料。如不能口服,及时给予静脉补液,防止发生脱水、休克。
3.重症中暑病人
如遇重症中暑患者意识丧失,可以按压其人中穴和合谷穴,使其恢复意识。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的患者,必须立即拨打120,送院治疗。在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
中暑的预防方法
1.主动饮水、足量饮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你感觉口渴的时候,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在日常活动中,应主动饮水、足量饮水。因为人体对水的需求是持续的,正常情况下每天的饮水量在1500-2500ml,不同生活、工作、饮食习惯下,饮水量有所不同,如活动量较大的人,或者容易出汗的人,特别是在高温下作业时,每天饮水量会明显要多于一般人,每天饮水量大概在3000ml,甚至更多。但是要注意科学饮水,不要短时间内饮水过多,以免血容量骤然增长,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脏不适。应平均分配到一天的时间当中,白天每间隔1-2小时喝一次水,每次200毫升左右。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较好的消暑饮品。在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2.出行避开烈日时段,注意防晒
夏日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要穿宽松浅色透气的衣服,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
3.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4.特殊人群的预防
1)中暑不仅可以发生在在室外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还可以发生在室内,由于房间的通风不良,室内没有安装空调,特别是老年人,是发生中暑的高危人群。所以,在高温时节,对于呆在家中的人员,要做好房间的通风,以避免中暑的发生。
2)中暑也可以发生在温度不是很高的季节。如某些分娩后的妇女,由于处于坐月子时期,怕受凉后落下病根,在天气不是很热的时候,门窗密闭,盖被子捂汗,这种做法也有可能会导致中暑的发生。因为对于产妇来说,室内不通风有利于细菌的滋生,不利于空气流通,而产妇在分娩后,身体非常虚弱,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盖被子捂汗,会影响人体散热,导致体内的热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急速增高。所以,产妇在坐月子期间要保持房间通风,不要盖太厚的被子捂汗。
因此,对于年老体弱的人员或者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产褥期的妇女,要在居住环境中适当的应用空调,风扇等降低居住环境的温度,已预防中暑的发生。
供稿 疾病预防控制科 曹英
责编 朱贺变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