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丹毒:糖友需警惕的皮肤危机
“李阿姨患糖尿病10年,上周淋雨后小腿突然红肿热痛,就医确诊为丹毒,住院治疗一周才控制住感染。”这样的案例在多雨的季节并不少见。皮肤类丹毒的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通过皮肤黏膜的细微破损处侵入人体,进而引发感染。雨季来临,空气湿度增加,环境变得潮湿,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这一时期皮肤类丹毒的发病风险显著上升。据《糖尿病与感染性疾病关联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丹毒发病率较普通人高3-5倍,且复发率高达40%。
老年糖尿病患者面临多重叠加风险,形成丹毒感染的“易感链条”。
1.免疫力下降:衰老与糖尿病双重因素削弱机体抵抗力,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细菌更易突破防线。
2.足部隐患高发:约6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足部问题(如足癣、干裂、溃疡),雨天涉水时,污水中的细菌可直接通过破损皮肤侵入。
3.环境风险加剧:梅雨季节高温潮湿,积水中的污水、垃圾携带大量病原体,光脚或防护不当易致感染。
4.并发症加重后果:丹毒若未及时控制,可引发淋巴水肿、蜂窝织炎,甚至败血症,危及生命。
二、预防策略:构建“四位一体”防护体系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在雨季做好皮肤类丹毒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1.血糖管理:筑牢“内在堡垒”
血糖控制是预防丹毒的根本。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血糖,通过合理饮食(低糖、高纤维、优质蛋白)、适度运动(如室内散步、太极)维持血糖稳定。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感染风险下降12%。此外,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2.皮肤防护:切断“入侵通道”
(1)避免皮肤损伤:穿宽松棉袜、软底鞋,修剪趾甲勿过短,防止摩擦破损。雨天出行尽量避开积水,必须涉水时穿高筒雨靴,避免赤足或穿拖鞋。
(2)及时处理小伤口:若不慎划伤或抓破皮肤,立即用碘伏消毒,覆盖无菌纱布。脚气、湿疹患者需规范治疗,避免抓挠导致皮肤屏障破坏。
(3)清洁保湿并重:每日用温水清洗下肢,尤其注意趾缝干燥。干燥部位涂抹无香料保湿霜,防止干裂。
3.环境管控:消除“外部威胁”
(1)居家防潮湿:使用除湿机保持室内湿度≤60%,定期晾晒床单被褥,避免霉菌滋生。
(2)公共场合防护:避免赤脚接触健身房、泳池等公共场所的地面,自带拖鞋与毛巾。
(3)物品专用:不与家人共用洗脚盆、毛巾,防止交叉感染。
4.应急应对:把握“黄金干预期”
若出现皮肤红斑、发热、局部疼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早期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可显著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风险。治疗期间需抬高患肢休息,配合医生完成足疗程用药,切忌自行停药。《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5年)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可使丹毒治愈率提升至95%,复发率降低至15%。”
危险信号监测表:
结语
雨季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丹毒感染的高风险期。综合应用上述“四位一体”防护策略(血糖管理、皮肤防护、环境管控、应急应对),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的关键。一旦出现皮肤红肿、疼痛、发热等疑似丹毒症状,务必立即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供稿 特需病房二病区 苏艳琦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