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筛查指标之血儿茶酚胺
2024-07-19
浏览次数(3630)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嗜铬细胞瘤筛查指标之血儿茶酚胺

儿茶酚胺与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

PPGL是一种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的少见神经内分泌肿瘤。嗜铬细胞瘤(PCC)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副神经节瘤(PGL)起源于肾上腺外的交感神经链,二者合称为PPGL,其主要合成、分泌和释放大量儿茶酚胺(CA)。因此,儿茶酚胺(CA)及其代谢产物的体内含量常作为临床上诊断的重要指标。

儿茶酚胺是什么

儿茶酚胺(CA)又称邻苯二酚胺,是一种由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神经元以及肾上腺外嗜铬体合成与分泌的含有儿茶酚和胺基的神经类物质,具有较强的生理学活性,主要包括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

儿茶酚胺类物质主要生理作用是兴奋血管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长期的高儿茶酚胺血症会引起一系列心脏并发症和血管并发症,例如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等。

CA水平对于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PPGL)、神经母细胞瘤(NB)、高血压、心肌梗塞、肾上腺髓质增生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有助于甲状腺功能异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肾脏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诊断。

儿茶酚胺代谢产物

儿茶酚胺在体内经过单胺氧化酶和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形成儿茶酚胺中间代谢产物,主要包括3-甲氧基酪胺(3-MT)、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MN、NMN合称MNs。《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2020版),推荐诊断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首选生化检验为血浆游离的MNs或尿MNs浓度,其次可检测血或尿中E、NE、DA浓度以帮助进行诊断。建议优先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血中MNs、E、NE、DA等物质。相对于传统的生化法,LC-MS/MS法具有定量准确,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我院新引进了该技术平台,可为PPGL的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儿茶酚胺检测的临床意义

1.辅助鉴别诊断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神经母细胞瘤、高血压、甲亢、糖尿病等内分泌相关疾病;

2.有助于诊断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肌梗塞、充血性心衰、肾功能不全、肾上腺髓质增生等疾病;

3.MNs可作为判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术后MNs水平可反映手术效果和早期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儿茶酚胺检测适用人群

1.有头疼、多汗、心悸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高血压患者;

2.35岁前患有高血压的人群;

3.有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的患者;

4.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伴有或不伴有高血压的患者;

5.有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家族史或相关遗传综合征家族史的患者。

儿茶酚胺指标解读

分析物

  点

  读

 

甲氧基肾上腺素(MN)

(主要指标)联合代谢通路上下游物质一起检测可以有效降低漏检率

1.判断标准:以NMN或MN单项升高3倍以上或两者均升高但临床需进一步检查以确诊;

2.轻度升高的应排除影响因素后重复测定

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

3-甲氧基酪胺(3-MT)

(转移指标)为多巴胺的甲氧基代谢产物,是识别嗜铬细胞瘤恶性和有无转移的重要标志

1.提示转移性肿瘤:血浆DA及3-MT明显增高

2.提高筛查头颈部PGL的灵敏度

肾上腺素(E)

(辅助指标)可初步诊断是否为儿茶酚胺类分泌疾病,单独筛查会有漏诊

1.在持续性高血压或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其血浆或尿CA水平高于参考值上限2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2.当检测血或尿MNs水平不能完全除外PPGL时,测定尿CA则有助于确诊

去甲肾上腺素(NE)

多巴胺(DA)

影响因素

1.影响MNs的因素

采样前4h内不能食用任何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咖啡、巧克力)、茶、含酒精的饮料及烟草(香烟、雪茄);应激状态、剧烈运动、含酪胺/CAs类食物等对CAs及MNs测定可导致假阳性结果。

2.药物干扰

三环类抗抑郁药、钙通道阻滞剂、拟交感神经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利尿剂、肾上腺α-及β-受体阻滞剂、扩血管药、甲基多巴、左旋多巴可升高CAs及MNs水平,如患者服这些药物则检测前应停用。具体干扰测定的药物如下所示:

1)干扰CAs、MNs:安定、阿替洛尔、拉贝洛尔、麻黄碱、伪麻黄碱、哌唑嗪;

2)干扰NE、NME:阿米替林、米帕明、咖啡酸、3,4-二羟扁桃酸、酚苄明、可可碱、L-酪氨酸;

3)干扰MNs:苯丙胺、L-苯丙氨酸、肼苯达嗪、5-羟基苯乙酸、血清素、茶碱;

4)干扰NE:硝苯地平、α-甲基NE;

5)干扰CAs:咖啡因、西米替丁、3,4-亚甲基二氧基安非他明、尼古丁;

6)干扰NMN:对乙酰氨基酚、甲基多巴;

7)干扰DA:卡比多巴、L-多巴、组氨酸、α-甲基DA、章鱼胺;

8)干扰3-MT:3,4-二羟苯乙酸、脱氧肾上腺素。


供稿 药学部 马永成 赵艺丹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