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导线起搏器科普课堂
自1958年问世以来,植入型心脏起搏器已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手段,然而传统起搏器导线相关的并发症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此外,静脉路径异常使经静脉植入导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导线起搏器是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导线于一体的新型起搏器,以微缩胶囊的形式植入右心室,无须经静脉植入导线和制作囊袋,避免了传统起搏器的导线(导线脱位与损坏、血栓形成、三尖瓣反流以及导线系统感染等)及囊袋(感染、血肿等)相关的并发症。
无导线起搏器器械特点及植入过程
某公司研发的Micra经导管无导线起搏器系统是目前国内唯一批准临床应用的一款微型无导线起搏器,为单腔VVIR型起搏器,而Micra AV可实现房室同步起搏,也已应用于临床。Micra经导管无导线起搏系统可兼容磁共振检查,长度25.9mm,直径6.7mm,体积0.88ml,重量2g,通过前端4个镍钛合金翼固定于心肌。新的芯片设计可确保含氟化碳的钡酸锂银电池寿命长达12年。在电池耗竭后可以被留在心脏内,且可以把起搏器程控为关闭状态。
无导线起搏器在X线指导下经皮操作,术中通过穿刺股静脉,经专门的递送系统将无导线起搏器送入心腔内,并于右心室释放,待确定装置头端的2 个以上固定翼稳定固定于心室肌后,断开栓绳并撤出递送系统。
无导线起搏器的优势
(1)不需要经静脉的导线;
(2)不需要制作囊袋;
(3)通过导管微创直接植入右心室;
(4)无切口、无伤疤、无凸起、无束缚;
(5)患者感觉不到自己装了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的适应症
2022年我国首次制定了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为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权威的专家建议。
1.以下患者推荐无导线起搏器:符合永久心脏起搏适应证,预计无导线起搏器获益超过传统单腔或双腔起搏器,或不适合传统起搏器。
(1)存在传统起搏器植入径路异常的患者;
(2)反复起搏系统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
(3)终末期肾病及血液透析的患者;
(4)其他临床情况或合并疾病导致患者植入传统起搏器特别困难或极易发生并发症患者。
2.以下患者应该考虑无导线起搏器:符合永久心脏起搏适应证,预计无导线起搏器获益可能超过传统单腔或双腔起搏器。
(1)起搏系统感染风险高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反复全身性感染、高龄、多种严重合并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重度消瘦、囊袋血肿风险高、严重皮肤疾病、认知功能下降等);
(2)导线相关并发症风险高的患者;
(3)永久或持续性房颤,预期心室起搏比例低的患者;
(4)间歇性二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预期心室起搏比例低的患者;
(5)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预期心室起搏比例低的患者。
3.以下患者可以考虑无导线起搏器:符合永久心脏起搏适应证,传统起搏器和无导线起搏器各有利弊,需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和意愿。
(1)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预计心室起搏比例高(≥40%),且心功能正常的患者;
(2)窦房结功能障碍的高龄或活动量少的患者;
(3)因个人偏好(职业、运动、美观或其他原因)要求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
无导线起搏器应用前景
相对于传统起搏疗法,无导线起搏器是心脏起搏史上里程碑式的变革和进步。从电子元器件的颠覆性创新,到植入术式的根本不同,以及无囊袋及导线并发症,易化的术后管理及患者的术后感受等都迥异于传统起搏疗法,具有独特优势,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是可预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无导线起搏器会逐渐得到更广范围的临床应用。
供稿 心律失常一病区 吴金涛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