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体重,体胖可不会“心宽”
2023-05-12
浏览次数(2058)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科学管理体重,体胖可不会“心宽”

今天聊的话题相信大家都会很感兴趣。

生活中人们常自诩心宽体胖有容量,胖点儿富态,胖点儿说明生活条件好,真的是这样么?

现在社会观念越来越进步,大家还会以体胖为骄傲吗?尤其是我们的糖友们,大家是否关注过自己的体重与糖尿病的关系呢?

有一句话叫“一胖毁所有”,肥胖不仅带来形象外观上困扰,更主要的是: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大家有没有自我调侃过?在唐朝自己肯定是个美人儿,因为那时以胖为美。但到了我们的现代社会,身边的胖子同样是只多不少。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也经常选择外卖、快餐、西餐等等,这些大多都是些高热量、高油、高脂食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

2020年4月28日发表的最新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的糖尿病患病总人数是1.298亿,已接近1.3亿,其中约4成合并超重或肥胖。而在不断增加的糖尿病患病人数的背后,是日益扩大的肥胖人群,可以说真的是再现昔日大唐盛世。有人开玩笑说:“十个糖尿病八个胖”。糖尿病并非全都是胖子,但有很大比例的糖尿病患者确实比较胖,难道都是吃胖的么?

我们一起继续看。

超重和肥胖属于代谢性疾病。那么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哪些呢?有以下因素:

- 遗传因素

- 疾病导致:许多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就会导致肥胖的产生,比如内分泌失调就会导致肥胖;

- 药物导致:除了激素,一些我们常用的降压药、降糖药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

- 缺乏运动、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都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原因。

所以体胖只是影响我们外在形象而已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超重和肥胖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前面我们介绍了,超重/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超重/肥胖会给这一系列的疾病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超重/肥胖与以下每一种疾病都密切相关。比如:抑郁/焦虑、癌症、多囊卵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还有大家熟悉的关节炎,痛风,慢性背痛等等。但由超重/肥胖带来的疾病,不能忽视还有最常见的血脂和血压的异常,更不能忽视的还有心脑血管疾病。如: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哪个不是要命的?几乎所有的危险因素,都让超重肥胖占全了,所以也不难想象为什么健康管理中,体重指数(BMI)是重要参数之一。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肥胖程度,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肥胖?那就来一起测测BMI吧!

我们常形容一个人胖不胖都是通过自己的主管感受判断的,其实胖不胖是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的。通常是用体重指数(BMI)评价一个人体重是否正常,它是通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BMI=体重(Kg)/身高(m)2)。

按照我国的标准,BMI在24~27.9kg/m2属于超重,等于或大于28kg/m2的时候,这个人就属于肥胖了。

那有的人就会问:“我的体重指数BMI是正常的,所以超重/肥胖和我没有关系呀?”。当然不是啦。实际上在体重指数正常的人群中,一部分的人也会表现为腹型肥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军肚。



“将军肚”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描述,我们俗称的“将军肚”在医学上称为腹型肥胖或“中心型”肥胖。主要是脂肪在内脏蓄积过多,体型呈“苹果型”,就像中间人物的样子,腰围都超过了臀围,大肚子,四肢较细。这种身材就有可能会出现BMI是正常的。

中国定义腹型肥胖的最新标准是: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超过这2个数值就可以定义为腹型肥胖。而我国55.2%的成人存在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腹型肥胖为16.2%,将近1/5的糖友们腰围不达标。

那么科学减重都有哪些方法呢?

我们要强调的是:盲目的减肥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伤害身体,尤其是网上一些不科学的减肥手段。

首先要控制食入总热量,合理平衡饮食。制定可行的运动方案,比如有的糖友膝关节不好,就可以选择游泳这一对膝盖伤害小的运动。

在这一基础上,定期监测并记录我们的体重及腰围的变化,树立科学减重的信心。

同时还要注意识别不科学的减肥陷阱,不要轻信非正规渠道宣传的减肥偏方,必要时可选择有减重获益的降糖药物。


供稿 内分泌科  刘军豪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