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房颤是脑梗的重要“幕后推手”?
---房颤抛出的杀人于无形的暗器:血栓
房颤发作时心房率高达350-600次/分,心房不能正常收缩及时泵出血液,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滞留,就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而舒张期心室泵入的血液有时无法在收缩时完全排出,也导致血液滞留,就容易形成血栓。
房颤不控制,血栓“栓住”脑血管
左心房是动脉系统的交通枢纽,房颤产生的血栓多位于左心房心耳部,栓子有可能脱落。该部位的血栓脱落会导致很多器官受累,包括大脑、肾脏等,引起偏瘫、腰疼等症状。其中房颤引起脑卒中最为常见,就是因为房颤血栓脱落,随血流到了大脑动脉,在较细的脑血管“安家落户”,进而栓塞大脑动脉。房颤病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每年5%左右,占脑梗塞的10%-15%,当心脏有瓣膜病时,发生比例更高。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是否有效?
阿司匹林被称为“万能药”,对于治疗血栓它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对于房颤引起的血栓,应用阿司匹林是没有效果的。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房颤时形成的血栓为静脉血栓,需要应用抗凝剂华法林或者利伐沙班等药物治疗。但在临床工作中,房颤患者仍有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这值得注意!
房颤患者如何预防血栓?
首先,得了房颤即使没有症状也一定到医院及时治疗。
一般在24小时内血栓形成的几率比较小,如果在24小时内转为正常的心律,一般不会形成血栓。如果房颤超过48小时,这个时候我们要用一些抗凝的药物预防血栓,如果短期内我们会用一些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如果持续性房颤,需用一些口服的抗凝药,如利伐沙班、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其次,监测房颤的进展。
房颤发生时异常的心律、心脏的不正常收缩是形成血栓的一个先决条件。房颤患者要养成日常监测心律的习惯,除了医院的心电图监测外,还需要补充家庭心电监测,可以很好的采集心电数据和监测发病频率。当心电信号处于不稳定时期,或心律失常出现进展的时候,能够及时做一个粗筛和预诊,提前为患者预警,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最后,如果能够防大于控,效果更好。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失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饮酒,运动过少或过度,都是增加房颤发作的风险,此类人群应该多注意控制和调节,最好定期体检,定期监测,减少发病风险。
供稿 心律失常二病区 任月霞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