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您了解吗?
2023-06-25
浏览次数(2170)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血管迷走性晕厥---您了解吗?

前不久一位同事突发“晕倒”,导致唇部外伤牙齿断裂,急诊缝合8针,住院检查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什么是血管迷走性晕厥?为什么会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疾病。



什么是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是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为什么会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

我们心血管系统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两个系统的支配。在直立的时候,血液向身体下部聚集,回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如果是正常人,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使心跳加快,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而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则因为迷走神经比较敏感,站立时迷走神经的兴奋程度超过了交感神经,导致心跳变慢,腿部血管变宽(扩张)后血液积聚在腿部,使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加在一起,会使流向大脑的血液迅速减少,导致昏厥。

该型晕厥多见于身材偏瘦高,平时不爱运动的体弱青年女性,常为复发性,高温、通风不良、各种慢性疾病、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疲劳、饥饿、炎热、愤怒、看见血液等引起的精神紧张的任何刺激可诱发本病。虽然这类晕厥很常见,但引起的死亡风险却很小。

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时会有哪些表现

发作间期常无阳性体征,发作时大多表现为立位或坐位起立时突然发生晕厥,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物模糊、听觉下降,呵欠、恶心、呕吐、大汗、上腹不适、呼吸深快急促、心动过速、瞳孔扩大、无力、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如能警觉此先兆而及时躺下,可缓解或消失。初时心跳常加快,血压尚可维持,以后心跳减慢,血压渐下降,收缩压较舒张压下降明显,故脉压差缩小,当收缩压下降至80mmHg时,可出现意识丧失数秒或数分钟,少数病人可伴有尿失禁,醒后可有乏力、头昏等不适,严重者醒后可有遗忘、精神恍惚、头痛等症状,持续1~2天症状消失。发作时查体可见血压下降、心跳缓慢、瞳孔扩大等体征。

如何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

目前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有一定诊断意义的是直立倾斜(head-up tilt test, HUT),但应慎重,60岁以上患者不作此项试验。

操作方法为将患者置于检查床上,安静状态下平卧10分钟,常规测血压、心率后,3~5秒将床倾斜至头高60°~80°,持续30~45分钟,每3~5分钟测血压、心率1次,。当患者出现晕厥发作或晕厥前兆,同时伴有血压下降(标准为收缩压小于80mmHg,舒张压小于5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大于25%)和(或)心率减慢时,结果判为阳性。如果基础条件下为阴性结果,可继续加用药物激发(常用异丙肾上腺素或硝酸甘油),使试验的敏感性增加。



如何治疗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一种良性情况,无须过度担心。治疗上:

1.血管迷走性晕厥常由某些因素触发,尽量避免这些诱因,尽量停用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

2.改善生活方式,适当摄入盐量,加强运动。

3.及时识别晕厥前兆症状,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采取坐位或平卧位,屈伸手臂和小腿,避免外伤。

4.身体等长抗压训练:双腿交叉紧绷或双手紧握上肢紧绷收缩四肢肌肉,升高血压。

5.对于改善生活方式或抗压训练后仍有眩晕症状的患者,可进行倾斜训练,特别是年轻、症状明显、容易激动的患者。具体方法为强迫自己采取直立位(如靠墙壁站立),先每天5分钟,逐渐延长站立的时间(15分钟、30分钟、1小时…)。倾斜训练可以教会大家识别晕厥前的早期症状,树立信心,增强体位改变时的耐受性,削弱迷走神经的过度激活,减少晕厥发作次数。

6.若上述方法仍不奏效,则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治疗,无前驱症状易受伤的高危患者应预防性服药;对于晕厥频繁发作、心率明显减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

7.左房迷走神经节丛射频消融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新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总之,血管迷走性晕厥通常无害也无需治疗。但您可能在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时受伤,尤其是老年人,尤其是无先兆症状的患者,由于晕厥的危险性高,要更加重视。医生可能会建议您接受检查以排除其他会造成昏厥的更严重原因,如心脏疾病等。


供稿 健康管理中心  陈慧玲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