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课堂”——以爱为源, 共筑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健康之路
2024-12-30
浏览次数(986)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医院门诊,年轻的父母和奶奶带着孩子在大厅徘徊。

奶奶说:“咱不看了吧!心脏病得多少钱啊!就是做了手术这还能是个正常孩子吗?”

妈妈看了一眼怀里呼吸费力的孩子自言自语:“宝宝,对不起!都是妈妈不好才让你一来到人世间就受罪。”

年轻得爸爸则相对无言。

护理部杨巧芳主任路过门诊大厅正好看到这一幕。

  杨主任问孩子是什么情况,奶奶说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心脏没长好,有个洞。

妈妈听到这话后低下了头,伏在孩子的包被上无声的哭泣。

  杨主任意识到孩子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就带一家人到儿童心脏中心,经过检查,孩子患的是室间隔缺损,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治愈率基本100%,手术后和正常孩子没什么区别。如果不治疗,较大室间隔缺损的孩子很难长大。

这个孩子在我院经过手术治疗后很快痊愈出院。

出院时孩子妈妈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原来自从孩子出生后她就一直自责,怪自己没有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那天要不是在门诊碰到杨主任,回家后她就准备带孩子寻短见。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杨巧芳主任,在了解到先心病孩子妈妈的心理活动和压力后,意识到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孩子的健康关系到母亲的情绪和家庭幸福。在儿童先心病病房,优质护理服务不但要以“病人为中心”,还要为患儿母亲甚至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为树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家庭的治疗信心,缓解住院期间陪护妈妈们的焦虑情绪,让妈妈们认识到作为“母亲”的重要性和伟大。儿童心脏中心在护理部的指导和人文学组的协助下,于2024年开展关于住院陪护妈妈们心理健康方面的科普讲座——“妈妈课堂”。

今年1月18日第一期“妈妈课堂”如期召开。特邀我院护理部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巧芳教授以《我是妈妈》为题,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和儿童心脏中心的妈妈们互动家庭观念,妈妈在家庭中作为领导者、决策者、情感支持者和引导者的重要性。妈妈们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尤其在儿童先心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妈妈的支持与关爱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杨主任以中西方经典典故和现在的热点案例深度剖析母亲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妈妈的性格影响孩子的未来;妈妈的心理健康,是孩子幸福成长的基石;只有妈妈们拥有灿烂的人生才可以给孩子撬动地球的力量。鼓励宝妈们陪伴、尊重孩子,做一个独立、幸福的妈妈。妈妈课堂气氛活跃,宝妈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以后面对困难更自信、更从容。

 

1735346852272660.png


 1735346876731433.png

 

为了陪护妈妈都能深入了解先心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儿童心脏中心又陆续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喂养、用药指导和围术期护理等关于“妈妈课堂”系列科普讲座。

2024年,儿童心脏中心共开展“妈妈课堂”10场,专题讲座20场次,400多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妈妈们参加。

“妈妈课堂”不仅仅是一个传递健康科普知识的课堂,更是一个传递信心、关爱与希望的桥梁,是医院强化护理人文建设,改善患者及家属就医体验的有效探索。

我院儿童先心病患儿有40%来自河南省外,我们在提供高水平诊疗护理的同时,不断探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妈妈课堂”的开设即是一次新的尝试。

 倾听母亲心声,缓解负性情绪,促进母亲角色的认同感、幸福感,让“妈妈课堂”成为先心病儿童母亲的心灵港湾是我们不懈的目标。让爱与信心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共同书写儿童心脏健康的辉煌篇章! 

 

供稿 儿童心脏中心一病区 薛海娜 李玉红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