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高血压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的动脉高血压指南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强调了高血压的心血管风险分层,评估因素包括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等因素,上述危险因素可以初步区分为脂代谢紊乱和糖代谢紊乱两大方面,正因为这些危险因素共存于整个高血压的进程并加重靶器官的损伤。所以我院作为心血管专科医院,由于高血压与心血管“关系紧密”,高血压患者非常多。
那我们就多了解了解高血压患者和中医体质的联系。体质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发展并且成熟于明清时期。于20世纪的70年代就已经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以后的过程中发展成熟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基础研究学科-名为中医的体质学说。
中医多将高血压病归于“头痛”、“眩晕”等疾病范畴。清·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写道:“肝肾亏而内伤剧,致眩晕大作”,可见从阴虚论治眩晕、头痛早有古训。阴虚证的根本是肝肾阴虚,是眩晕发生的直接病理因素,又可作为间接因素而使肝阳上亢,上扰清窍,瘀血内停,痰湿内生而致病。可见,阴虚是高血压发病之本,由此我们重点关注高血压阴虚证。中医体质与代谢性高血压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
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学理论认为,该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本,火、痰、瘀、风之邪为标。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可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型、肾精不足型、气血两虚型。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等临床症状;痰浊中阻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昏蒙、食欲不振、舌苔发白、恶心呕吐等症状;肾精不足型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少寐多梦、精神萎靡、耳鸣等症状;气血两虚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舌质淡、苔薄白、心悸、少寐等。
经研究发现,肝阳上亢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痰浊中阻型为100.00%,肾精不足型为100.00%,气血两虚型为94.74%,总有效率为97.44%,说明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这里,提几味药:天麻味甘、性平,能平息肝火,有镇静效果,可以有效缓解头痛和头晕;茯苓中含有茯苓多糖,可以有效的对肝脏进行保护,并且能起到抗肿瘤的效果;白术味微苦,具有较好的抗溃疡功效,还能对机体的免疫功发挥相关促进作用,并且还具有抗肿瘤作用。除此之外,白术还属于抗凝血之良药;丹参则能补血活血、润肠通便。诸药联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促进患者头痛、耳鸣、失眠等临床症状改善。
在我国,临床上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已较普遍。中医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现代西医学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大量事实说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治疗,还是要根据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一种或者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来平稳地控制血压,也可以辅助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来进行辅助降低血压的效果,血压控制平稳才能够减少很多并发症的发生。一旦确诊高血压需要长期,坚持,规律口服降压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压高低调整用药,切勿随意停药。
供稿 出入院管理中心 刘斐斐 孟祥惠
责编 鲍鑫宇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