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形杀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出行常“滴滴”,回家躺平看手机,“打工人”的日常就是两点一线,换不同的地方“葛优躺”。但是,久坐、久躺不仅会导致身体体重增加引起肥胖,还会导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以及血运不通畅,从而造成静脉血栓,严重的甚至会有偏瘫、中风的可能。
你轻轻地来,不带有一丝的感情色彩;你不想离开,留在下肢的大小静脉;你还不满足,想要跑到那遥远的肺动脉。
静脉血栓栓塞,你的到来,你的存在,还有你肆意的乱跑胡来,带给主人的是无限的伤害!
什么是静脉血栓?我们又如何避开这个“隐形杀手”?
曾经我们的血管内壁是很光滑的,血流经过就如同大海的水一样,一路狂奔,一片坦途。但是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血管壁的损伤,再加上血流变慢(长期卧床、病情需要制动),与此同时,血液粘稠度增高(应激、肿瘤、炎症反应等),血液中的很多物质会沉积到血管壁损伤部位,越积越多,这就形成了血栓。这就如同烧水壶一样,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壶底沉积越来越多的水垢。
当然日久天长,血栓也会脱落,脱落的血栓就如同那浩瀚海域中的落鲸,随着血液向心脏方向漂移。如果脱落的血栓漂到肺动脉,并且血栓块足够大和足够多,那么肺动脉的管腔就会被填塞,此时你的人生会面临一种非常凶险的状况,这个状况就叫做肺动脉栓塞。我只能用凶险来形容此时的状况。即便是在医院,即便有很好的抢救措施,肺动脉栓塞的死亡率仍然很高。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栓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危及患者生命。下肢静脉血栓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易反复的特点,其临床表现比较隐匿,易被漏诊和误诊。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静脉内膜损伤、静脉血流瘀滞以及高凝状态。因此,若出现以下任何一种因素,均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1)易造成静脉内膜损伤的因素:创伤、手术、反复静脉穿刺、化学性损伤、感染性损伤等;
(2)易造成静脉血流瘀滞的因素:长期卧床、术中应用止血带、瘫痪、制动、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等;
(3)易导致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因素:高龄、肥胖、全身麻醉、中心静脉置管、恶性肿瘤、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人工血管、妊娠、口服避孕药等。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是DVT的三大主要临床表现。
(1)患肢肿胀:是最主要、最常见的症状,患肢呈非凹陷性水肿。
(2)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多数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小腿后侧)、大腿或腹股沟区域。
(3)浅静脉曲张:DVT发生后人体代偿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突出皮肤表面,如蚯蚓状。
(4)全身反应: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DVT,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常见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药物。
(2)手术治疗:手术取栓、手术溶栓、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如何预防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主要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三种。
基本预防
(1)手术后抬高患肢20°~30°,促进静脉回流;
(2)床上活动。病情允许时,在床上勤翻身,多做床上活动,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3)尽早离床活动,多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加强日常锻炼,如快走、慢跑、打太极等;
(4)多喝水,病情允许情况下,每日2000ml以上,避免血液浓缩;
(5)戒烟,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栓脱落还会损伤内皮细胞导致血栓复发;
(6)饮食上多食低脂高纤维素的饮食,尽量不食动物内脏、肥肉,多吃蔬菜水果。在保证营养充足时保持大便通畅;
(7)不要用过紧的腰带或穿着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8)避免在膝下垫硬枕和过度屈髋。
物理预防
(1)压力梯度长袜(俗称“弹力袜”,GCS)
(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
(3)静脉足底泵(VFP)
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DVT发生的重要措施,使用时需经专业人员指导。单独的物理预防方法不能替代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
主要包括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维生素K拮抗剂(VKA)、Xa因子抑制剂等,使用方法主要分为皮下注射和口服两类。使用过程中应遵医嘱进行药物预防。
经过以上介绍,您是否对DVT了解了呢?如果您有上述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好一级预防,毕竟健康才是王道。
供稿 综合ICU 谷晓贺 魏华
责编 汤笑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