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寻根之旅
2022-06-24
浏览次数(2922)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人工心脏--寻根之旅

深厚的“土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人类的问题。在可预见的将来,心脏衰竭患病率将继续增加。据调查,北美地区心脏衰竭患者约为510万,65岁以上的美国人患病率为七分之一。而中国的心衰人群为1370万,终末期心衰患者约为60万人。这一数字还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人定胜天的尝试

内科治疗对此类疾病的治疗非常有限,大多数方法只能减轻症状,并不能延长患者的寿命。心脏移植是目前治疗心衰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心脏供体来源受限以及受体自身条件限制等诸多原因,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开展。在美国,每年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超过50000人,而实际接受心脏移植的仅仅2000人。在中国每年有20万至30万心衰患者而死亡,但是每年却只有几百个患者有机会接受心脏移植手术。

自然心脏移植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那么寻求新的心脏来源,成为了医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人们是否可以用人工心脏暂时或者长期代替自然心脏的功能来维持生命呢?

Now that the heart can grow

It must be built

心脏既然能长出来, 就一定能被造出来。



厚积薄发,新的曙光已出现

答案是肯定的,科学家们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探索这一领域。

1953年,人工心肺机首次用于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成功,由此拉开了人工心脏研究的序幕。

1982年,美国犹他大学医学中心一颗名叫“贾维克”的第一个人工心脏成功移植,它为患者延续生命112天。

1993年1月,亚利桑那大学医学中心为一名46岁的妇女移植了人工心脏“卡迪奥威斯特”作为等待真正心脏的过渡手段。两个月后人造心脏取出,医生给她移植了人心。同年11月,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研究所宣布,他们研制成功了第一颗永久性的人工心脏。

1995年,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里夫医院的史蒂夫·韦斯塔比医生主持实施世界上第一例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植入术。

199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外科医生迈克尔·德巴凯和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成功将全植入式人工心脏微型化至三号电池那么大。

2001年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附属的犹太医院完成全球第一例全内置式人工心脏植入术,并成功为患者延续生命近5个月。

2017年6月,中国同心医疗团队和阜外医院合作下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植入式人工心脏的临床应用。 

2019年8月,“重庆造”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EVAHEART I获国家药监局批复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上市的植入式心室辅助产品。

2021 年 11 月,同心医疗自主研发的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正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全磁悬浮式人工心脏。

经过不断的改良发展,人工心脏无论作为治疗措施还是作为心脏移植的过渡支持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产品不断涌现,许多产品已商品化,性能良好,使用安全,使心力衰竭的患者症状得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多数患者应用人工心脏辅助后可以在等待供心期间回家享受正常的生活,甚至可以恢复工作。 

妙手丹心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分中心,在心脏大血管疾病的医疗技术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历年来已开展各类人工心脏植入术及心脏移植术,对于各种最新类型的人工心脏都有宝贵的成功手术经验。随着科技的发展,阜外华中也必将承担起更多地社会责任与担当。


供稿  手术部  孙静

责编  张灵芳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