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
很多年轻的肾病患者,大多都是不注重保养身体,或不注重体检,等到有明显的症状时才到医院就诊检查,但此时对于慢性肾脏病来说为时已晚,下面我们来科普一下如何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
肾与我们人体的其他器官不同,它受到的损害往往悄无声息,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微,等到出现症状时再就诊,肾功能可能已丧失大半,最终只能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下面介绍几种早期发现肾脏病的方法,希望能让更多的患者及早得到诊断与治疗。
一、关注早期信号
慢性肾脏病在未确诊前可以出现许多症状,举例如下:
1.疲劳、乏力,眼睑、颜面、下肢水肿。很多患者发现慢性肾脏病之初,就是因为有眼皮肿、腿肿等表现。
2.尿中泡沫增多、尿色异常,排尿疼痛或困难,夜间排尿次数增多。经常留意我们排出的尿液也是早期发现肾脏病的有心之举。
3.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腰痛。肾功能减退引起的体内代谢紊乱常常可以引起胃肠道症状,当无法用消化科疾病解释时就应当想到会不会是肾出了问题。
4.血压升高(特别是年轻人)。原发性高血压多见于老年人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当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出现血压升高时,更应当警惕有无肾功能异常。
5.呼气带尿味、皮肤瘙痒、肌肉震颤、手脚麻木、嗜睡、反应迟钝等。
这些都是肾功能不全时体内有害代谢产物堆积对全身产生的影响。这些症状均不特异,但都能表现在慢性肾脏病中。如果出现,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化验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二、定期体检
除了关注早期信号,定期体检也是发现慢性肾脏病最有效的方法。很多患者的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轻度降低都是通过定期健康体检查出的。
常见的肾检查主要包括尿常规、肾功能以及肾超声波检查等。另外,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引起的肾脏病,需要依靠一些特殊的检查如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等来发现早期肾损害。
下面介绍体检中与慢性肾脏病相关的常用检查项目。
1.尿常规 这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检查项目之一。作为无创性检查,它可以方便、快速又经济地监测出患者是否存在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异常情况——这些本不应该或极少量存在于尿液中的物质,因为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成了漏网之鱼。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指搜集患者一天24小时的全部尿量,检测其中所含尿蛋白总量,正常值一般24小时<150毫克。在发现尿常规中尿蛋白阳性后,我们通常都会进行该项检查,对尿中蛋白进行更精确的定量。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多,则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病。
3.尿微量白蛋白定量 这项检查可以测出尿常规所不能检出的异常尿蛋白增多,是判断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正常值为每分钟<20微克或24小时<30毫克,若升高则可确定为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此项检查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另外,它对于高血压性肾损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导致的肾损伤以及代谢综合征所致的肾损伤均有早期提示作用。
4.血肌酐 这一项通常出现在我们的生化检查单上,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它的异常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
5.肾超声检查 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探头观察到肾的大小、肾皮质的厚度、肾内部结构是否清晰等,并做出测量。在B超上急性肾损伤常常表现为肾增大,而慢性肾脏病通常表现为肾变小、肾皮质变薄、肾内部结构模糊等。这有助于医生对病情的急慢性做出判断。
三、高危人群的筛查
定期体检是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慢性肾脏病的首要方法,健康人需要一年检查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而对于高危人群来说,采取相应手段实时追踪、评估肾情况也是发现慢性肾脏病的重要手段。这些人群应当相应地密切关注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标,还应该考虑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更敏感、更准确的检查项目,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尿常规、 尿微量蛋白及肾功能,以便早期发现肾损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肾功能也在逐渐衰减,应半年化验一次肾功能。
所谓的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病患者,代谢性疾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等)患者,肾脏病家族史,65岁以上的老年人,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抗生素类等)的患者。
除了上述高危人群,慢性泌尿系感染、尿路梗阻、过度饮酒、一侧肾切除或先天性独立肾、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高蛋白饮食、吸烟,以及病毒性肝炎患者均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这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关注相关症状并定期体检。
总的来说,要知道您的肾是否健康,您必须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而不是凭个人的自我感觉。
只要到医院进行简单的尿液、血液和超声检查,就完全可以实现对肾脏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尤其是别忘了最基本的尿液化验。
即使已经患上慢性肾脏病,经过早期积极治疗,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发展。
供稿 血液净化中心 赵松伟 张腾威
审稿 张灵芳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