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科发展的璀璨明珠-体外循环
2022-11-04
浏览次数(2953)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心外科发展的璀璨明珠---体外循环

在20世纪初,当时学界普遍认为,心脏外科可能已经达到外科的天然极限,处理心脏外伤的各种自然困难,是没有任何新的方法或发明能够克服的,一个因先天心脏畸形而发生青紫的孩子,是超越了手术可以纠治的极限的——也许这是造物主早已判定了的死亡 。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魔咒也是可以破除的!

从1934年,吉本体外循环概念的提出,到1940年代比奇洛的低温理念,到1958年来里赫与柯克林“梅奥-吉本”机(第一台体外循环机)的出现,再到1967年巴纳德医生完成的世界首例心脏移植,再到现在,短短几十年心外科俨然已成为了一个高峰。如果说整个心外科发展史上的精彩事件犹如一串异彩纷呈的宝石项链的话,那么体外循环的出现则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硕大的一颗。心外科促生了体外循环的出现,体外循环的发展也使心外科走上了巅峰。




心外科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离不开体外循环机的支持。整个体外循环系统主要有变温水箱,提供动力的动力泵,保持术野干净的多个机械吸引泵头及提供氧合的空氧混合器,以及各种指标监测的监控面板电脑等组成,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功能,维持心脏直视手术时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体外循环的原理就是通过插入上腔静脉与下腔静脉的管道把静脉血液引流至回流罐中,同时由动力泵提供动力,把血液打入体外的膜式氧合器中进行氧合交换及变温后回到患者的主动脉中去。所以,血液被重力通过管道引出腔静脉,通过动力泵的动力作用,人工膜肺的氧气交换及对血液的加温或者降温,再回到患者的主动脉中去的整个过程,就完成了患者的心肺替代作用,维持患者整个手术过程的生命体征。


除了生命体征的维持,患者术中的心肌保护也至关重要,这时候就需要心肌保护液的作用了。常用的心肌保护液多有手工配置的含高钾的停跳液,Del Nido液或HTK心肌保护液等,通过冰桶的降温后由主动脉根部进入左右冠状动脉,完成心脏停跳与心肌保护。除此之外,不同的身高体重,成人或者儿童及手术类型,对动静脉插管和膜肺的型号选择也是不同的。为了应对不同的情况,体外循环共有30多种不同型号的管道,甚至包括微创心外手术所需的经股动静脉置入的特殊管道。



总之,体外循环学的发展为各种复杂心脏手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微创及介入手术的发展,又使体外循环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我们将见证体外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守护全民心脏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人民的健康福祉!


供稿 体外循环 孙静 王夷

审稿  张灵芳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