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类风湿性关节炎
以前,类风湿性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虽然不能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是已经有了很多手段和药物治疗方法,完全可以控制病情进展,甚至不再残疾。如果自己不重视,拖到关节变形、残废,追悔莫及,那就太不应该了!
一、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骨折及抑郁症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42%,患者总数约500万,男女比约为1∶4。随着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程的延长,残疾率升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程1~5年、5~10年、10~15年及≥1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和61.3%。类风湿关节炎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亦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二、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有什么区别
类风湿关节炎上面已经介绍,以前,大家印象中的风湿性关节炎其实是指的风湿热,风湿热是一种因A组链球菌咽部感染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和皮下组织,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浆膜及肺、肾等内脏器官。风湿热具有多种临床表现,以关节炎和心脏炎症为主,亦可伴有发热、皮疹、皮下结节、边缘性红斑、舞蹈病等。本病发作呈自限性,风湿热反复或严重发作后常遗留轻重不一的心脏损害,导致永久性心脏瓣膜损伤和风湿性心脏病。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类风湿关节炎以侵害关节为主,导致骨破坏,而风湿热是链球菌感染后的一种持续性炎症,关节炎很少导致关节破坏,而是以心脏损害为多。随着青霉素的应用,风湿热已经明显减少,而近些年,随着抗生素的较多应用,发病率似乎有抬头趋势。
三、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有什么区别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风湿的一种,1983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将风湿病分为10大类,100余种。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肌炎、血管炎、重叠综合征等)、 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炎性肠病关节炎)、退行性变(骨关节炎)、代谢和内分泌相关(痛风、假性痛风、马方综合征、免疫缺陷病等)、感染因子相关性(反应性关节炎、风湿热) 、肿瘤相关的风湿病(A 原发性(滑膜瘤、滑膜肉瘤);B 继发性,多发性骨瘤等)、神经血管疾病 ( 神经性关节病、压迫性神经病变、雷诺病等)、骨与软骨病变 (骨质疏松、骨软化、肥大性骨关节病、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非关节性风湿病(关节周围病变、椎间盘病变、特发性腰痛、其他痛综合征(精神性))、其它有关节症状的疾病(间歇性关节积液、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物相关风湿、周期性风湿病),而目前这种分类已经有很大的扩增。
以上不难看出,风湿性疾病是一大类涉及各个脏器、各个系统的复杂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其中的一种。
四、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临床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小关节炎,同时也会有关节外表现。
(一)关节表现
典型表现为关节炎,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可以伴活动受限,晨僵长达1 h以上。以近端指间关节(也就是手指中间的一排关节)、掌指关节(手指和手掌连接处的关节)、腕、肘、肩、膝、踝和足趾关节受累最为多见,通常呈对称性;亦可累及颈椎、颞颌关节(面部耳前侧)、胸锁和肩锁关节。长病程患者可以发生关节畸形,如腕关节强直、肘关节伸直受限、掌指关节尺侧偏斜、手指的“天鹅颈”和“纽扣花”畸形等等,严重者关节周围肌肉逐渐萎缩导致功能进一步丧失、生活不能自理。
(二)关节外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还可累及关节以外的内脏器官,表现为肺间质病变、类风湿结节、皮肤溃疡及神经系统、心脏、眼部病变等,亦常继发干燥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这些表现往往与类风湿关节炎控制不佳有关。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体重下降、低热等全身表现。我国一项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合并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注册登记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骨折、恶性肿瘤是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伴随疾病,高龄和长病程是出现上述合并症的危险因素。这些合并症将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亦需关注。
因此,类风湿关节炎不仅仅是关节炎的问题。这个大家很多时候容易忽视,认为大夫检查心肺属于过度检查,其实类风湿累及肺部多大14.7%,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因此,类风湿的关节外表现大家更需要重视。
五、类风湿关节炎该怎么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改善关节肿痛的症状、控制疾病进展、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治疗和达标治疗是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最重要的治疗策略,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目前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临床缓解,对长病程患者可选择低疾病活动度为替代治疗目标。达标治疗指通过严密监控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快达到并维持治疗目标。对初治或中高疾病活动度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每月监测疾病活动度;治疗后达到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者,可每3~6个月监测1次;如果治疗3个月疾病活动度改善<50%或6个月未达标,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可有效控制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近20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且显著提高了疗效,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达到治疗目标,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包括四大类药物,传统合成改变病情抗风湿药、靶向合成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生物原研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及生物类似药改变病情抗风湿药。不同情况的类风湿关节炎,其规范治疗的用药和路径不同。因此,大家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之后,不要听信某个病友、某个亲朋好友的治疗方案,一定要找专业大夫评估用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减少类风湿关节炎对身体造成的损害。
供稿 病案科 钱文丽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