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反酸烧心?您可能得了这种病!
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吃完饭后或者躺下休息时,
总出现反酸、烧心,有些人伴有口苦、口臭,甚至憋气、哮喘,
别大意,您可能患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知识吧。
一、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
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而引起的食管粘膜发生消化性炎症。本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最常见的是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不能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以致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等物质损伤了食道粘膜,引起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
二、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哪几种类型?
根据最近美国GERD指南,胃食管反流病分为三种类型:
1.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
2.反流性食管炎(RE);
3.Barrett食管(BE)。
三、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1.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食管裂孔疝、腹内压增高(如妊娠、肥胖、腔积液、便秘、呕吐、负重劳动等)及长期胃内压增高(如胃排空延迟、胃扩张等),均可使LES结构受损;上述部分原因、某些激素(如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等)、药物(如钙通道阻带剂、地西泮)等均可引起LES功能障碍或一过性松弛延长。在上述情况下,当食管黏膜受到反流物损伤时,可导致GERD 。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常见于导致食管蠕动异常和唾液分泌减少的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食管裂孔疝时,部分胃经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不仅改变 LES 结构,还降低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作用,从而导致GERD。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长期饮酒、吸烟、刺激性食物或药物可使食管黏膜抵御反流物损害的屏障功能降低。
四、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一)食管症状
1.反酸:是由于下、上食管括约肌松弛,使胃内的酸性液体、食物、胆汁或气体反流到食管,咽喉部、口腔、鼻腔,甚至到达气管、支气管和肺内。
2.烧心:主要为酸性反流物对食管下感觉神经末梢的化学刺激所致。表现为上腹部或胸骨后的一种温热感或烧灼感。
3.胸痛: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疼痛部位一般在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常向胸、腹、肩、颈、下颌、耳和上肢放射,向左肩放射较多。
(二)食管外症状
1.呼吸道症状:呛咳、咳嗽、咳痰、憋气、气短、喘息等,表现为慢性咳嗽、反复肺部感染、哮喘样发作、肺大疱、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肺心病等。
2.耳鼻喉症状:咽部异物感、喉部发痒、喉部发紧、声音嘶哑、频繁清嗓、鼻塞、流涕、打喷嚏、耳痒、耳鸣、耳聋等。
3.双眼可有酸胀、发痒、干涩、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等。
4.口腔科症状有口腔溃疡、口苦、口臭、牙釉质破坏、龋齿、舌灼热感等。
五、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辅助检查有哪些?
1.胃镜检查 是诊断该病最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2.24小时食管PH监测 应用便携式PH记录仪监测病人24小时食管PH,明确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碱反流。
3.食管钡剂造影 该检查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的敏感性不高,但对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者,该检查有助于排除食管癌等其它食管疾病。
4.食管测压 可了解食管动力状态,用于抗反流手术术前评估。
六、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哪些?
1.首先应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避免一切诱发和加重反流的因素。
2.药物治疗
(1)抑酸剂:①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适用于轻、中症患者;②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患者。
(2)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
(3)粘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胶体铋剂等。
3.抗反流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胃镜下射频消融术(Stretta手术)、胃镜下注射树脂玻璃微体等。
七、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注意哪些生活方式?
1.饮食 注意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吃低脂饮食,避免生冷辛辣饮食、浓茶、浓咖啡、巧克力、碳酸饮料和油腻食物,忌烟酒。
2.体重 超重者宜减肥。因为过度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可促进胃液反流,特别是平卧位尤甚,故应积极减轻体重以改善反流症状。
3.餐后适量运动,2-3小时后再平卧,床头垫高15~20cm,对减轻夜间胃液反流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4.改变不良睡姿 有人睡眠时喜欢将两上臂上举或枕于头下,这样可引起膈肌抬高,胃内压力随之增加,使胃液逆流而上。
5.生活习惯 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持重物、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扎紧腰带等,保持大便通畅。
6.忌酒戒烟 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不仅能刺激胃酸分泌,还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原因之一。由于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反流,吸烟还能减少食管黏膜血流量,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机体抵抗力,使炎症难以恢复。
供稿 消化病科 张琳 程想
审稿 汤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