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中瓣”是什么?一文读懂瓣膜黑科技
2024-06-14
浏览次数(3398)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瓣中瓣”是什么?一文读懂瓣膜黑科技

瓣膜性心脏病是影响患者生理功能、生活质量和寿命的主要因素。风湿性心脏病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每年约有4000万人受其影响并导致30万死亡病例;退行性二尖瓣病变和钙化主动脉狭窄的病患数也分别高达2400万和900万。由阜外医院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瓣膜性心脏疾病同样主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和钙化性主动脉瓣疾变,在35岁以上人群中的合计发病率为3.8%,约有2500万瓣膜性心脏病患者。

传统上,外科主动脉瓣置换(surgicalaorticvalvereplacement,SAVR)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金标准。目前,全球每年实施40多万次SAVR,预计到2050年,每年需要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将超过85万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 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于2002年首次成功后,最初在高危和仅可接受药物治疗而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中进行,正在迅速扩展到低风险和年轻患者,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有超过500家医疗单位累计完成了37552例TAVR手术,仅2023年度就已完成13572例,同样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目前,TAVR已成为治疗退化外科生物患者的微创替代方法。TAVR技术为心脏瓣膜病变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这包括生物瓣大幅增加的趋势,而机械瓣减少的趋势。

而10-15年,是生物瓣膜常规衰败的期限,当生物瓣衰败,老年患者该何去何从?很难耐受再次手术的他们,怎样才能恢复心健康?

传统的开胸手术需要拆除原来的生物瓣膜,再换上新的瓣膜,操作复杂,还要克服瘢痕粘连的问题,出血多,耗时很长,往往需要6、7个小时。高龄患者体质弱,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难以耐受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仅依靠药物保守治疗,又无法挽救患者的生命。

瓣中瓣是一种心脏瓣膜修复技术,常用于处理已经植入的生物瓣膜出现衰退或功能障碍的情况。在这种技术中,医生会通过导管放置一个新的人工瓣膜到已经植入的生物瓣膜内部,形成两层瓣膜,即“坏的瓣膜中放新瓣膜”。因此得名“瓣中瓣”。这样的做法可以延长瓣膜的使用寿命,避免了二次手术中重新取出生物瓣膜的复杂性和风险。

据悉,自2009年首例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 置换术成功治疗外科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后,这种介入技术在欧美发展迅速。美国FDA也于2017年批准批准SAPIEN 3瓣膜在二尖瓣位生物瓣衰败后“瓣中瓣”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21年1月起开展了这种介入技术的临床实践。

当你入院后,医生和护士会密切关注你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和血压,同时记录你的液体摄入和排出量,以此监测你的体重和是否有身体水肿。这些都是为了评估你的心脏功能,根据心脏的工作情况来调整你的饮食和水分摄入。如果需要,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开具药物,帮助调节心脏功能、促进排尿或补充钾等元素。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你将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血液测试(检查血细胞、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等)、心电图、胸部X光片、CT扫描和心脏超声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全面了解你的病情,评估手术风险,并提前规划手术流程。手术前一天,医护人员会向你说明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比如清洁手术部位的皮肤、手术前的禁食禁水要求等。手术后,你会被送往病房或监护室,医护人员会继续密切观察你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并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他们还会负责你的伤口护理、呼吸管理和监测可能的并发症,确保你的安全和恢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在过去20年中,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生物瓣膜使用量大幅增加,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生物瓣膜退化患者。在这种情况下,瓣中瓣(valve in valve,ViV)经导管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trans catheter aortic/mitral replacement,TAVR/TMVR)已成为再次手术的替代方案。

这项技术的开展,可以避免开胸带来的创伤,手术时间短,风险低,为年老体弱、曾有外科手术经历、目前身体状态差不耐受再次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新的选择,带去重生的希望。


供稿 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 刘艳存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