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已成为最能体现核医学影像技术优势、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核医学检查项目之一,约占核医学日常显像项目的1/3甚至更多。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不仅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同时能反映骨骼和病变的局部血流、代谢情况,因此,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独到的优势。
一、原理
骨组织由有机物、无机盐和水等化学成分组成。有机物包含骨细胞、细胞间质和胶原纤维等。经静脉注射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后,随血流到达全身骨骼,与骨的主要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发生离子交换、化学吸附以及与骨组织中有机成分相结合而沉积于骨组织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显像仪器探测其在骨骼内的分布情况而形成全身骨骼的影像。
正常骨显像
骨骼各部位摄取显像剂的多少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②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③成骨细胞活跃的程度。因此当某些骨骼部位发生病理性改变时,如炎症、肿瘤、骨折等,均可导致局部血流、代谢和成骨过程的变化,于相应部位呈现出影像的异常改变,尤其是肿瘤患者骨转移提供定位、定量及定性的诊断依据。
多发转移骨显像
二、显像剂
目前常用的骨显像剂主要有两大类:即99mTc标记的磷酸盐和膦酸盐。骨组织摄取迅速,静脉注射后2~3小时50% ~60%的显像剂沉积在骨骼中,其余的经肾排出,靶与非靶组织比值较高,是比较理想的显像剂,也是目前临床主要使用的骨显像剂。
三、显像方法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分为:①骨静态显像(包括全身骨显像和局部骨显像);②骨动态显像;③骨断层显像;④骨多模式融合显像(如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联合使用。
四、临床应用
1.患有恶性肿瘤:通过全身骨显像检查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骨骼转移灶,及早发现骨转移病灶,以便疾病分期,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正在治疗中的骨转移:在治疗前后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并进行对比,可以及时了解疗效,有助医师调整治疗方案。
3.存在不明原因骨痛:全身骨显像检查相当于把全身的骨骼血供及代谢情况都整体筛查了一遍,若没有异常即可以排除骨肿瘤;若存在局部骨骼异常,即可进一步结合局部的CT、MRI或病理穿刺等明确疼痛病因。
4.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线的骨损伤:当损伤仅造成细微骨折时,骨骼的形态结构可能未发生改变。此时X线检查可能表现为正常;但由于存在骨骼代谢改变,全身骨显像即可以显示损伤部位。
5.代谢性骨病:例如肾性骨病、Paget's病(畸形性骨炎)、骨软化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骨代谢异常等。通过骨扫描可以判断全身骨骼受累情况,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五、预约流程:
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需要提前一天预约。
2.到达核医学科在预约处登记。
3.护士会带你到注射室注射药物。
4.注射药物前护士会讲解注意事项。
5.检查时排空小便,去掉皮带、手机。
6.检查结束后第二天上午,请凭条码到核医学科预约登记大厅自助机,扫条码打印报告。
六、检查注意事项:
1.全身骨显像检查当天可以正常饮食。
2.注射完药物后排尿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污染到裤子上,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3.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到达,请于预约前一天17:30之前提前告知。
地址:住院部一楼 核医学科
电话:预约登记0371-58680490
预约窗口
供稿 核医学 吴文静 宋圆圆 沈晋斌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