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要当心“腿梗”
2022-12-09
浏览次数(1743)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房颤患者,要当心“腿梗”

郑州的王阿姨有一个“老毛病”—心跳时快时慢,曾做心电图检查发现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由于平时没有不舒服的症状,并未进一步治疗。一天,王阿姨突然感觉右小腿和右脚疼痛,刚开始并未在意,随后疼痛却越来越重,无法行走,脱掉袜子发现右脚冰凉,皮肤颜色变成了青紫色,急忙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经检查后发现王阿姨的右腿中远段的动脉血管阻塞、血流中断,同时合并有房颤、左心耳血栓形成,医生诊断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何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它和房颤又存在什么联系?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想必大家对脑血管阻塞引起的“脑梗”、心血管阻塞引起的“心梗”都不陌生,那么下肢动脉血管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坏死,也可形象称之为“腿梗”。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急骤,多为突然发病,表现为肢体疼痛、皮温发凉、皮色苍白或紫绀、脉搏减弱或消失、感觉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等,病情进展比较快,如不及时就诊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面临截肢的风险。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确诊,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方式是下肢动脉取栓术。




引起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常见的栓子来源是心脏,而引起心脏内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房颤。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房颤患者约5970万例。2019年中国心房颤动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显示我国35岁以上房颤患者超过487万例,总患病率为0.71%,7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近3%。房颤可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血栓脱落进而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常见的栓塞部位有四肢、脑、肾脏、肠道、脾脏等部位的动脉血管,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脑梗死、肾梗死、肠坏死、脾梗死等,致死、致残率较高。

房颤的治疗不局限于单纯的控制心室率,及时启动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心房内血栓形成,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王阿姨正是患有房颤后未进行抗凝治疗,才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栓子突然脱落,阻塞了右腿的动脉血管,进而引发了“腿梗”。幸运的是,栓子没有阻塞脑、肾、肠等更重要脏器的血管,就诊也比较及时,并顺利进行了手术治疗,方才挽救了肢体,也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最后,要提醒一下患有房颤的朋友们,没有不适症状不代表没有风险,房颤本身不可怕,它引发的并发症危害更大,应正确认识到疾病的风险,坚持规范的治疗,才能将疾病的危害降至最小。


供稿  血管外科 李攀峰

审稿  朱贺变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