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知多少
——起搏器科普小知识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不可或缺的手段,这项技术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帮助了无数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但装了起搏器并非万事大吉了,这个高精密的电子仪器并不好伺候,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我们发现许多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并不了解自己的起搏器,在此我们总结了实际工作中关于起搏器的一些科普小知识,希望能够对病人朋友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微型电子装置,人们通常所说的起搏器,其实是指整个起搏系统。起搏系统主要由脉冲发生器、起搏电极导线两部分组成。脉冲发生器是从胸部上方皮肤可触及的金属设备,体积如火柴盒大小,常被单独称为起搏器。而起搏器电极导线是一种外有绝缘层包裹的导电金属线,将脉冲发生器与心脏相连,具体感知和起搏的作用。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发动机,负责全身泵血,生命依托于心脏的跳动。如果心电系统发生异常,心跳过于缓慢,甚至出现停跳,就需要人工起搏来保证生命。心脏起搏器相当于一个人工的“发动机”,它能替代心脏起搏点(刺激心脏),使心脏保持有节律地跳动。
二、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心脏起搏器相当于一台微型计算机,其脉冲发生器能定时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电极导线传输到电极所接触的心肌(心房或心室),使局部心肌细胞受到电刺激而产生兴奋,并通过细胞间的连接向周围心肌扩散,导致整个心房或心室兴奋并进而产生收缩活动。起搏器的电极导线不仅能将起搏器发出的电脉冲传输至心脏,而且可以同时将心脏自身心电信号传送回起搏器,这样起搏器就能感知心脏自身的激动,在自身激动缺失时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肌肉,使心脏收缩。所以,普通起搏器的工作特点就是“你跳它不跳”。要强调的是,心肌必须具有兴奋和收缩功能,心脏起搏器方能发挥其作用。
三、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有风险吗?
传统起搏器的植入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术者会在患者的锁骨下位置切开一个小切口,做出一个“小口袋”,将脉冲发生器置入“口袋”中,医生在X线透视下通过血管将电极头端固定在心腔的相应位置,再将脉冲发生器与电极导线连接,这样整个起搏系统就埋置在患者体内了,最后缝合皮肤,手术即可完成。整个手术时间约1-2小时,住院3-7天即可出院。
自1958年世界上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以来,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发展已有60余年。近年来随着起搏系统及电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更新,使起搏器体积更小更轻便,功能更加智能化,以及植入手术方式的改进,使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了。所以,目前心脏起搏技术是很成熟的技术,安装起搏器总体是比较安全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胶囊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已经问世,直接放置在心腔内,给病人造成的损伤更小了。
四、起搏器植入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1.术后24小时内尽量平躺,少活动。起搏器植入侧胳膊在术后短期内不要做高举动作及提重物、打球等上肢过度伸展的动作,但可以轻微活动上肢。
2.不可靠近的设备或场所:工业用电磁感应炉、雷达天线、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限制区域、大型电机、高压设备强磁场发生的地方、电锯、除草机、床垫式或枕式磁疗仪等。另外,有些机械设备或者治疗方法可能会影响起搏器的工作,植入起搏器后应避免接触:例如手术电刀,透热疗法治疗,放疗,伽马射线装置,冲击波碎石仪,床垫行或枕型磁疗仪,经皮电神经刺激等。
3.尽量使用对侧耳朵接听电话(移动电话距离起搏器15cm以上)
4.快速通过商场电子防盗装置,不要逗留,如您感觉头晕或心律不齐,不用过于担心,迅速离开上述设备后您的起搏器将恢复正常。
5.机场安检时请告之安全检查人员您装有起搏器,并出示您的患者识别卡(起搏器植入卡),请安检人员快速进行检查,而且不要把安全检查探测头停留在装置的上方。
6.目前抗核磁起搏器已经应用于临床,起搏器不再对抗核磁共振说“NO”。植入抗核磁起搏器您仍然可以安全进行核磁共振(MRI)检查,检查前需要请医生帮您程控到抗核磁共振的模式。
7.告知其他医生、牙医和急救人员您植入了起搏器系统。
8.发现任何异常的情况,请及时联系医生。
五、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多久?
目前大部分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在8-10年,某些大电池容量的起搏器甚至能用到10年以上,具体使用寿命要根据起搏器的类型、电池寿命和实际使用情况决定。在每次定期复查时,随访医生也会检查电池所剩的能量。当电池的能量降低到达某一界限时,需要更换装置。
六、起搏器植入术后需要定期随访吗?
正如您买了汽车需要“年检”一样,起搏器术后也需要定期随访。起搏器有许多可以设置的功能,定期随访可以让医生调整这些参数以更好地适应您的病情需要。一般起搏器植入早期及临近更换期需1—3个月随访一次,中期可6—12个月随访一次,所以,稳定后应一年至少一次定期到医院对起搏器进行检查。
如果您感觉到起搏器工作异常,或者伤口出现红、肿、热、痛及液体渗出;发烧、头晕、晕厥;脉搏跳动异常等情况,无须等到随访日期,请及时联系医生进行检查。
供稿 心肺功能科 闫菲 吴蕊
审稿 朱贺变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