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大”不是玩笑,警惕心脏变“胖”
2023-02-02
浏览次数(6073)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心大”不是玩笑,警惕心脏变“胖”

大家生活中会开玩笑说心胸要宽广,但是当你去医院检查发现心脏变大了,一定不能再用这句玩笑话宽慰自己,您可能患有扩张型心肌病(DCM)!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知识吧。

一、什么是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DCM),在临床上是指患者的心脏出现异常变大并且扩张,通过X光或心脏彩超检查会发现患者的心腔异常扩大,肉眼可见心室扩张,室壁多变薄,纤维瘢痕形成,且常伴有附壁血栓,通俗来讲就是“薄皮馅大”。基于这些病理改变,心脏的收缩功能降低,那么我们的心脏“泵”就不足以带动全身的血液循环,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水肿、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合并心律失常会出现心悸、头晕甚至猝死。发生栓塞时常变现为相应器官的受累。

25%-50%的DCM有基因突变和家族遗传背景,特发性DCM原因不明,占50%左右,可能的病因包括感染、非感染的炎症、中毒(包括酒精等)、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精神创伤。

二、扩张型心肌病做哪些检查呢

1.X线检查

心影通常增大,心胸比>50%。可出现肺淤血、肺水肿及肺高压的X线表现,有时可见胸腔积液。

2.心电图

缺乏诊断特异性。可有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心房纤维颤动次之。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常见。常见ST段压低和T波倒置,还可出现病理性Q波。

3.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心室流出道扩张,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搏动幅度减弱,二者搏动幅度之和<13mm。病变早期可有节段性运动减弱,二尖瓣前后叶搏动幅度减弱。二尖瓣开口小,二尖瓣叶可有轻度增厚。右心室及双心房均可扩大,心衰时,二尖瓣可呈类城墙样改变,心衰控制后恢复双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明显减低,收缩功能指标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最为敏感,正常人LVEF>55~75%,扩张型心肌病患者LVEF多<50%。心脏彩超是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诊断、判断预后、评价治疗的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

4.心脏磁共振CMR

   CMR对于心肌病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均有很高价值。CMR钆延迟增强显像与DCM的全因死亡率、心衰住院率和心脏性猝死增高相关。

5.同位素检查

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影,主要表现有心腔扩大,尤其两侧心室扩大,心肌显影呈弥漫性稀疏,但无局限性缺损区,心室壁搏动幅度减弱,射血分数降低,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影不但可用于诊断,也可用于同缺血性心肌病相鉴别。

6.心内膜心肌活检EMB

主要适应症包括:近期出现的原因不明的突发严重心力衰竭、可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对药物治疗反应差。此检查也有助于决定病人应该尽早心脏移植还是先用心室辅助泵。

三、扩张型心肌病如何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是医学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加之病情迁延难愈,需要医患配合,坚持长期治疗。治疗旨在阻止基础疾病介导的心肌损害,阻断造成心力衰竭加重的神经体液机制,去除心力衰竭加重的诱因,控制心律失常和预防猝死,提高临床心功能、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

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1)急性期主要应用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改善症状。

2)病情稳定后主要针对神经内分泌、心室重构治疗,药物主要为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纳普利、培多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又称诺欣妥),预防患者病情恶化、改善其临床症状和左心室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3)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除有禁忌症外,可考虑加用抗凝剂长期治疗。

2.非药物治疗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严重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可考虑心脏移植。在等待期间如有条件可行左心机械辅助循环。

四、日常如何护理

1.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出现急性事件期间,应以休息为主,尽量避免过多活动。患者处于扩张型心肌病平稳期时,需注意平稳地增加日常活动量。可以做低等强度的运动,比如慢走、慢跑、打太极拳、适当游泳等;

2.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如果在平稳期,主要的护理措施是遵医嘱按时吃药,需避免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加重,或者急性发作的诱因,比如感染;

3.也要控制好其他的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其他的引起心衰加重的疾病;

4.平时注意饮食限盐、限水,避免加重心脏的负担;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多餐;病因与长期饮酒相关者要戒酒;

5.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也需注意改善睡眠,保证休息,并且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治疗。


供稿 特需一病区 孙莎莎

审稿 汤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