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症患者,你可能“恨”错了花
“春风一阵至,敢与百花争”。春已过半,百花竞放,草木茂盛,人们在休闲时间,呼朋唤友、三五成群的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在花海树木中畅游,尽情欣赏花的灿烂与多姿,既舒展了心情又增进了感情,不亦乐乎。但是在欢声笑语中,花粉症也随之而来。那么,什么是花粉症?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花粉症的含义
花粉症即"花粉过敏症",又叫“枯草热”,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主要由花粉引起的呼吸道变态反应病。花粉中含有油脂和多糖物质,被人体吸入后会释放抗体,有变态反应体质的人,受不同花粉抗原刺激被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即可发生变态反应。花粉症通常起源于儿童期,症状时轻时重,但伴随终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花粉症发病的时间
本病发作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多在春秋两季发生,夏季也可发生,且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当天气晴朗,风力在3-4级,最高温度在150-250之间,相对湿度在15%-30%之间时,最利于花粉的聚集及传播。当出现中雨以上,风力≥5级,最高温度<50C,相对湿度≥60%时,不利于花粉的传播。
引起花粉症的“主凶”
引发花粉症的常见致敏花粉包括春季树木花粉、夏季牧草花粉和秋季杂草花粉,杂草花粉比树木花粉更易诱发哮喘。而我们常见的桃花、杏花、梨花、苹果花、油菜花、郁金香、月季花等越是颜色鲜艳、花香浓郁的花越不容易引起过敏。因为这些花都是“虫媒花”,它们的花粉颗粒大、重而粘,在空气中飘不起来,只能吸引蜜蜂采蜜授粉,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对他们过敏。而引起花粉过敏的“主凶”其实是花旁边的树、杂草及不起眼的小野花,因为它们的花粉小而轻,有的甚至小到肉眼不可见,加之数量很多,微风轻拂,花粉即可随风在空气中大量漂浮,人接触和吸入后很容易过敏,所以他们也叫“风媒花”。 春季常见的柏树、白蜡树、法国梧桐、臭椿、构树、杨树、柳树、榆树、桑树等树木的花粉比较容易导致过敏。秋季蒿草类植物、豚草类植物、葎草类植物如蒲公英、青蒿、苍耳、菊花、豚草等也会诱发过敏性鼻炎。尤其豚草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农作物生产的危险性杂草,被许多国家列为检疫对象,由于该草的花粉含有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可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它也是秋季花粉过敏症的主要致病原。
花粉症的表现
花粉症的过敏反应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过敏反应以及过敏性休克等。呼吸道过敏反应是花粉症的最主要表现方式,主要表现为大量流清涕、鼻塞、阵发性鼻痒、连续性喷嚏,还可有耳、眼、咽喉部痒感及头痛等,过敏性哮喘可有喘、憋、咳嗽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因窒息死亡。皮肤过敏时可出现荨麻疹、湿疹、红斑、伴有瘙痒感或灼热感。消化道过敏症状可出现呕吐、腹泻、腹疼等,消化道症状主要是食用了和花粉相关的水果、蔬菜所致。
治疗
避免花粉接触通常即可预防发作,即为病因治疗,也是防治花粉症最有效的方法。但完全避免接触致敏花粉是不可能的。由于花粉症有明显的季节性, 大多数可以查到过敏的花粉, 所以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也可以在花粉期前2周开始进行脱敏治疗,可以延迟花粉过敏患者的症状发作时间,减轻过敏症状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预防
每年的3~5月和8~9月, 春天的树木和秋天牧草类植物开花, 空气中成吨的花粉在飘散, 花粉过敏的患者要减少户外活动,如必须外出,穿长袖长裤,佩戴花粉防护口罩和眼镜。同时尽量避免在花粉数量最高的傍晚出门,因为白天风比较大, 大部分花粉在高空中漂浮, 到傍晚时风力减小, 花粉沉降到2m以下, 就可以吸入呼吸道或落入眼睑或黏附在皮肤上, 引起过敏。出游回家后,立即换上干净的衣服,洗手洗脸,减少花粉在身上存留的机会。白天紧闭门窗,晚上睡觉时打开空调、关上卧室的窗户,可以防止花粉在夜晚飘进房间。也可以使用鼻腔花粉阻隔剂, 减少过敏原进入体内。 除此之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睡眠及心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发病期间饮食注意
忌甜腻辛辣食品:刺激性食物会加重充血黏膜的炎症。
忌海鲜发物:如鱼、虾、蟹等含大量异体蛋白食物。
避免食用香菜、茴香、苋菜等蔬菜。
日常饮食调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爱吃西式食品, 而这些高蛋白及高卡路里的食物, 会壮大身体的免疫系统, 令系统过度产生不必要的抗体, 从而对花粉容易敏感, 引发花粉症。在日常生活中要三餐规律,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宜清淡饮食,不要过食油腻, 少吃甜品、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多吃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具有抗过敏功效的新鲜蔬菜,以及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含多酚、类黄酮较多的食物,如紫苏、洋葱、生姜、萝卜、糙米、荞麦等。
供稿 疾病预防控制科 曹英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