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食养?国家指南来啦!
2023-04-28
浏览次数(5767)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糖尿病患者如何食养?国家指南来啦!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不合理膳食如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密切相关;同时,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因为“血糖高不敢吃主食/肉类”而过度限制饮食,从而出现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进而导致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甚至营养不良的情况。如何通过科学合理膳食,使糖尿病患者既能获得充足营养,又能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广大糖尿病患者和家属均需了解的问题。为满足这一需求, 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对成人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提出以下8条原则和建议,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膳食,提高其营养健康水平。

1. 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在日常饮食中,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五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类、鱼禽肉蛋奶类、大豆坚果类和油盐类都要有;主食要定量;水果要限量;餐餐有蔬菜(每天1斤及以上);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少吃肥肉、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少油、少盐、少糖。

2. 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体质指数(BMI)保持在 18.5~23.9kg/m2之间。超重肥胖者需减重,建议按照每个月1~2kg的速度减;消瘦或营养不良的糖尿病患者,需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65 岁以上老年人可在正常体重范围内适当增加体重。

因每位患者的能量需求因人因血糖调节而不同,建议咨询营养师或专门的营养指导人员给予个体化指导,来帮助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

3.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餐后血糖最重要的营养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需学会选择食物。首先,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建议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 45%~60%,略低于一般健康人;其次,多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GI分类表,见表1.1),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应占主食的1/3以上。此外,调整进餐顺序,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有利于血糖控制。需注意的是,对于胃肠功能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选择上,要注意烹饪方法和用量,以降低消化道负担。



备注:GI用于衡量人体进食一定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后,所引起的2小时内血糖变化大小。GI≤55,为低 GI 食物;55<GI≤70,为中 GI 食物;GI>70,为高GI食物。低GI食物对血糖影响较小,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但需注意,低GI食物如进食过多也会加重餐后血糖负担,因此也要做到食不过量。

4. 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平稳血糖。建议糖尿病患者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占 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无禁忌,最好一周2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注意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5. 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建议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6. 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中医食养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阴虚热盛证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证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

7. 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等。

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加餐食物,应根据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加餐的目的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8. 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总体来说居家时间远远长于住院时间,因此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日常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

在膳食调理方面,需主动向营养师/营养指导人员和医师进行定期咨询,接受个性化营养教育、膳食指导等。特别是在初诊、年度检查和/或未达到治疗目标、疾病或环境变化时,应及时就诊或咨询。


供稿 营养科  孙经

       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