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与“钠”离子
血清离子平衡紊乱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与心衰的预后密切相关。维持心衰患者血清离子平衡是心衰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血清离子平衡问题常见于钾、钠、镁、铁等方面,这里简单介绍心衰患者与“钠离子”管理。
一、钠离子的分布与生理功能
钠离子是人体细胞外液中最多的阳离子,我们常说的血钠是指细胞外液血清中的钠离子,正常人血清钠浓度(血钠)为 135~145 mmol/L。钠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细胞外液容量、调节酸碱平衡、维持正常渗透压、维持细胞生理功能和调节细胞的膜电位等,并参与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应激性。心衰合并钠离子失衡可以引起多种临床症状,从轻到重,甚至恶化预后,危及生命。
二、流行病学
低钠血症是急、慢性心衰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可导致心衰患者住院时间长、心血管事件高、病死率高以及再入院率高等不良事件,低钠程度越重,不良事件越多;心衰时高钠血症虽然相对少见,但也会显著增加心衰患者的住院时长和死亡风险。
三、心衰合并低钠血症
(一)诊断标准:血钠<135 mmol/L。
(二)原因及发病机制
1.抗利尿激素(AVP)调节异常:是心衰合并低钠血症最常见原因。它增加水的重吸收,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
2.神经体液机制:心衰时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系统激活,导致水钠潴留,水的潴留比钠更明显,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
3.医源性因素:各类利尿剂的使用也增加低钠的发生,以噻嗪类利尿剂较为显著。
4.其他因素:例如心衰患者长期低盐饮食;心肾综合征时水排出减少;使用碘造影剂后大量补液、补水或低渗液体摄入增加;呕吐;腹泻等均可导致低钠血症。
(三)低钠血症临床分类及表现:
1.根据低钠的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低钠:当血钠在130~ 134 mmol/L时,很少出现症状。
(2)中度低钠:当血钠 125~129 mmol/L时,也较少出现症状。
(3)重度低钠:
血钠<125 mmol/L时,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出现恶心、乏力等;
血钠<120 mmol/L时,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头痛、易怒、情绪障碍、注意力缺陷、意识模糊、嗜睡、定向障碍、步态不稳、跌倒、肌肉痉挛等症状并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当血钠<110 mmol/L时,出现显著疲劳、嗜睡、抑郁、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癫痫、脑干疝、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2.根据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容量分类:
(1)低渗性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280mmol/L):根据细胞外容量状态又分为:低容量性、等容量性和高容量性。其中高容量低渗性低钠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是心衰患者最常见的类型。
(2)等渗性低钠血症(假性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280~295mmol/L):多与高血糖、高甘油三酯、高蛋白等血清中非水成分增加有关。
(3)高渗性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295 mmol/L):多由于高血糖或输入高渗液体(如甘露醇)导致。
3.根据患者有无症状分为:
(1)轻度症状性低钠血症: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性格改变、抑郁。
(2)中度症状性低钠血症:表现为恶心不伴呕吐、意识模糊、头痛。
(3)重度症状性低钠血症:表现为呕吐、呼吸窘迫、嗜睡、癫痫、昏迷。
4.根据低钠的发生发展速度分:
(1)急性低钠血症(<48 h)。
(2)慢性低钠血症(≥ 48 h):在心衰患者中较常见。
(四)低钠血症的治疗及预防:
处理原则:去除诱因,针对病因,增高血钠;尤其注意若同时存在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应及时纠正。
1.心衰合并急性症状性低钠血症的治疗:急性低钠血症会导致脑水肿,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对于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推荐治疗为静脉缓慢输注或泵入高渗氯化钠,此治疗可能加重心衰,应该与襻利尿剂同时使用。
2.心衰合并慢性低钠血症的治疗:先评估血浆渗透压,来区分“真正的”低钠血症和假性低钠血症。
(1)假性低钠血症:纠正高血糖、高甘油三酯、高免疫球蛋白等原因即会好转,预后较好。
(2)真性低钠血症要进一步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心衰中最常见的为高容量低渗性低钠血症,治疗包括限液、补充氯化钠、利尿、使用AVP受体拮抗剂、连续性血液净化等。
(3)其他治疗:纠正病因,停用导致低钠的药物,增加食物中盐摄入量,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口服尿素可通过渗透性利尿增加水排泄,可有效的治疗低钠血症并减少神经系统损伤。
四、心衰合并高钠血症
(一)诊断标准:血钠≥145 mmol/L。
(二)原因及机制
1.医源性因素:使用襻利尿剂或AVP 受体拮抗剂所导致的排水过多可引起。
2.容量管理不当:见于患者自身渴觉中枢功能减退、保留有气管插管或胃管、不能自主进食水、未适量补充水或输注过多的含钠液体等。
(三)临床表现及分类
1.临床表现:高钠血症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
早期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和体温升高、体征是失水的表现;晚期可出现脑细胞失水的临床表现,如烦躁、易激惹或精神淡漠、嗜睡、抽搐或癫痫样发作甚至昏迷,体征有肌张力增高和反射亢进,严重者因此而死亡。
2.分类:根据细胞外容量可分为:
(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病因包括:①肾外因素:如烧伤、大量出汗、呕吐、腹泻。②肾脏因素:使用过多利尿剂,丢失水过多。
(2)等容量性高钠血症,病因包括:①肾外因素:发热、机械通气等情况时经皮肤或呼吸道的大量不显性失水。②肾脏因素:中枢性尿崩、肾性尿崩、丢失水。
(3)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病因多为医源性输注或鼻饲喂养高浓度钠溶液如高张盐水、含钠抗生素,引起细胞内脱水而细胞外容量增加。
(四)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纠正病因,控制钠摄入,纠正细胞外容量异常。可根据细胞外容量状态选择补液、利尿等不同的方式,严重者可采用血液净化治疗。
供稿 心力衰竭病区 田焕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