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提供良好的养育照护和健康管理,将促进其在身体发育、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日常生活照护是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保障,是照护者实践回应性照护的重要体现,也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纽带。
日常生活照护主要包括创造良好的居家环境、掌握日常护理和推拿保健技巧、培养婴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控包括定期带宝宝接受健康检查、及时接种疫苗等方面,照护者应了解、辨识婴幼儿常见健康问题,掌握相应的家庭护理技能,是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一、生活照护
(一)居家环境
1.家庭氛围:营造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在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要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和亲友关系,家人之间应充分沟通,保持一致的养育观念和态度。正确处理家庭矛盾,避免对婴幼儿忽视,杜绝虐待婴幼儿和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
2.家庭设施:居家环境要整洁、舒适。提供适合婴幼儿年龄特点的用具,如餐具和水杯、儿童便器等。根据婴幼儿发育水平提供适当的玩具、图片和图书等。在合适位置张贴图案简洁、色彩鲜艳、富有童趣的挂图。
3.儿童空间:家庭中设置相对固定和安全的婴幼儿活动区域,空间和设施要符合婴幼儿的特点和发育水平。
(二)日常护理
1.衣着护理:为婴幼儿提供合格、舒适、清洁、安全的衣物。穿衣或换尿布时,注意观察婴幼儿的反应,通过表情、语言等给予回应和互动,逐步引导婴儿学会主动配合和自主穿衣。
2.盥洗护理:重视婴幼儿个人卫生,经常为婴幼儿洗澡,且照护者应全程在场。借助唱儿歌、讲故事等方式为婴幼儿示范正确的洗手、洗脸、刷牙等盥洗方法,引导和鼓励幼儿自己动手。
3.大小便护理:照护者应关注婴幼儿大小便前的动作和表情,掌握其时间规律,固定大小便场所,逐步培养幼儿表达大小便的方式,2岁后逐渐减少白天使用尿布的时间。
(三)推拿保健
建议照护者学会使用按摩腹部、捏脊、排气操等婴幼儿常见推拿保健方法,对婴幼儿进行日常推拿保健,增强婴幼儿体质。
(四)睡眠照护
1.睡眠环境:卧室应安静、空气新鲜,室内温度20℃~25℃为宜。白天不必过度遮蔽光线,夜晚睡后熄灯。卧室不宜放置电视、电脑等视屏类产品。
2.睡眠时间:保证婴幼儿的充足睡眠,每天总睡眠时间在婴儿期为12~17小时,幼儿期为10~14小时。婴幼儿夜间睡眠时间应达到8小时以上。
3.入睡方式:培养婴幼儿自主入睡习惯,敏感识别婴幼儿睡眠信号,及时让其独立入睡,避免养成抱睡、摇睡、含乳头睡等不良入睡习惯。
二、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控
(一)营养性疾病的防控
1.缺铁性贫血:婴儿6月龄起,要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缺铁性贫血应按医嘱及时补充铁剂。
2.营养不良:要合理添加辅食,保障婴幼儿生长所需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连续2次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身长仍增长不良者,需到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治疗。强化儿童营养与喂养指导,提倡饮食和运动并重,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高峰在3~18月龄。婴幼儿出生数日后即可开始补充维生素D,尽早进行户外活动,充分暴露身体部位,可预防佝偻病发生。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应按医嘱治疗。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家庭护理
幼儿急疹、风疹、手足口病、水痘、流感等为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照护者应及时为婴幼儿接种疫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积极进行运动锻炼,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婴幼儿患病期间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做好隔离和环境物品的清洁消毒,注意休息和营养,做好口腔、皮肤等的护理。
(三)危重症识别
婴幼儿如出现以下症状建议立即就诊:1.精神状态较平时差,进食量明显减少,不能喝水或吃奶;2.抽搐或囟门凸起;3.频繁呕吐;4.呼吸加快(<2月龄超过60次、2~12月龄超过50次、2~3岁超过40次);5.鼻翼扇动、胸骨上窝凹陷等呼吸困难症状,呼吸暂停伴紫绀;6.腹泻水样大便持续2~3天,大便带血,小便明显减少或无尿;7.眼窝凹陷或囟门凹陷,皮肤缺乏弹性,哭时泪少;8.脐部脓性分泌物多,脐周皮肤发红和肿胀;9.新生儿皮肤严重黄染(手掌或足底)、皮肤脓疱;10.眼或耳部有脓性分泌物。
婴儿喂养过程中出现吃奶费力、停顿、出汗较多等症状,提示有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应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做的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
作为照护者应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养育照护和健康管理,这将有助于其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能减少意外伤害、疾病,甚至死亡的发生,有助于预防成年期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还能激发儿童学习、交流和社会适应潜能的发展,为儿童未来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供稿 儿童心脏中心二病区 顿艳婷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