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检查的辐射,没你想的那么恐怖!
2023-06-09
浏览次数(6304)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核医学检查的辐射,没你想的那么恐怖!

很多人在听到“核医学检查”时,常常会担心辐射对人体会造成某些影响,从而犹豫要不要做核医学检查。又有一些患者由于对核医学辐射防护方面缺乏一定的知识,导致在做核医学检查后显得格外紧张。然而,担心核医学检查有辐射事小,耽误了检查或最佳治疗时间事大。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核医学科有关“辐射”的那些事。



本底辐射

在介绍核医学辐射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本底辐射”。“本底辐射”是指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本来就存在的一些辐射。这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界里一些天然的放射性核素所发出的射线,即在地球形成以来,便已经存在一部分放射性核素存留在岩石中。这些岩石随着分解成为土壤后,最终又进入地表水与地下水中。另外,还有一部分辐射来自于太空。这些天然辐射对成年人造成的平均有效剂量约2.4mSv,其中内照射所致的有效剂量比外照射高。

核医学检查为什么会有辐射

核医学检查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引入到患者体内,利用核素释放出的射线在人体内的位置及数量,显示出病灶在人体的“分布图”,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核医学诊疗中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99mTc、131I、125I、 18F、89Sr等,而这些放射性核素则会发出不同类型的射线。例如单光子显像最常使用的99mTc是一种发生纯γ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发出纯γ射线。而PET/CT检查常使用的放射性核素18F在体内发生湮灭辐射,产生两个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γ光子。



α粒子、β粒子、γ射线

α粒子、β粒子、γ射线的电离能力和穿透物质的能力不同。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最弱,γ或X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弱、穿透力最强,β射线的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介于α射线和γ射线之间。

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α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和食入,其防护方法主要是: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防止皮肤和伤口被污染。

β射线其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比γ射线弱,因此,β射线是比较容易阻挡的,用一般的金属就可以阻挡。

γ射线穿透力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2)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离开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3)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



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后,会产生生物化学效应。那么是不是只要受到电离辐射,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可以知道,除天然照射及医疗照射以外,公众连续5年从核实践中所受到的年平均有效剂量应低于1mSv。以全身骨显像为例,见附表(1mSv = 1000μSv)



由上表可看出,全身骨显像患者,在注射完药物两小时,距离你0.5米处待一小时,你会接受15μSv的辐射,而要达到1mSv则需要连续接触67小时。

放射性核素要多久才能代谢干净

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分为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其中给PET-CT患者注射的18F-FDG物理半衰期为109.8分钟,给ECT患者注射的高锝酸钠物理半衰期为6.02小时,甲亢甲癌患者服用的131碘物理半衰期为8.04天,而实际经过了人体代谢的生物半衰期还要小于以上时间。

注射放射性药品后注意事项

1.注射放射性药品后我们鼓励患者应该适量的多饮水,这样可以加速除骨骼以外其他组织内放射性药物的排出,检查后也要多饮水,这样可以加速体内放射性药物的排出,随生理排泄和半衰期过去之后,辐射大幅下降,一般24小时后可恢复正常生活

2.当患者注射放射性药品之后,当天应该避免与孕妇及儿童近距离接触,要保持一米以外的距离。

了解以上内容大家是不是对核医学科的辐射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心里悬着的石头可以放下了,常规核医学检查产生的电离辐射剂量都在严格控制的范围之内,所以不用过分担忧!

“核”医学与你一起守护健康。


供稿 核医学科 吴文静 宋圆圆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