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多久没有测血压了
2024-12-30
浏览次数(966)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我平时没什么不舒服,不需要测血压”

“我很少去医院,身体好得很”

“体检干什么,又没什么毛病”……

如今仍然有许多人并不在意测量血压,孰不知看似健康的人,一旦被“隐匿”的高血压缠身,可能会在一瞬间发生严重的脑血管事件,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国际INTERSTROKE研究对脑卒中的可控性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0%的脑卒中可归因于10个可控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心理因素、吸烟和饮酒等,而高血压是所有危险因素中与卒中关联最强的因素。简而言之,长期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可以大大降低卒中的风险。

那么如何做到长期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呢?

首先,要做到知晓血压水平,主动去测量血压。血压测量是一种无创且可居家进行的检查,特别是电子血压计普及使用之后,使血压测量变得更加便捷、可及。建议居家时使用经过认证的全自动电子血压计或者到诊室在医护人员的规范下进行测量。

家庭自测血压操作如下:测量前休息5-10分钟,坐位(或其他体位,体位固定),裸露上臂,测量2次,每次间隔30~60秒,如果2次测量差别较大,再测量第3次,取2次或3次的平均值。建议每天早晚连续测量5~7天,时间最好固定,早上在起床后排空膀胱、服药前,晚上在晚饭后、洗漱后或睡觉前。在不少于3天、12个测量值时取平均值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或疗效评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其次,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压的诊断: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连续5~7天测量家庭血压≥135/85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 夜间血压≥120/70 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使用降压药,血压虽然低于上述诊断界值,仍应诊断为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当发现血压水平升高时,一定要按照上述测量方法或者在医护人员的规范下进行血压监测,并就诊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临床并发症,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医生会指导生活方式干预,并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共同评估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

最后,必须控制好血压。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比例仍然较低。有些高血压患者自知血压高,但因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对于血压水平本身一点也不在乎,自认为没有治疗的必要。孰不知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风险,例如脑出血,可能会在发生一瞬间就“吞噬”患者的生命。所以需要居民,特别是高血压患者,提高血压日常监测的意识,主动掌握血压波动情况,使血压水平长时间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如果血压水平波动较大或者不能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应尽早就诊。


供稿 大数据中心 邢文露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