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一夏,稳控血压
进入夏季以来,或许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发现自己白天的血压较以往低了不少甚至降至正常了,于是对血压的监测和控制放松了警惕,这是十分危险的。夏季是高血压的多事之季,这些夏季高血压“假象”,你都知道吗?
第一“假象”——夏季血压变“正常”
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与冬季相比,夏季收缩压平均降低10mmHg。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气温较高,人体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加上夏季排汗量增加,血压可出现轻度的下降。但夏季仍存在血压波动大、夜间血压偏高的特点。
夏季室外温度虽高,但室内却因空调开放而温度较低。频繁出入室内外、冷热交替,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血压在短时间内可剧烈波动10-20mmHg左右,这足可使高血压患者“旧病复发”,严重者还会造成心脑血管意外。
此外,部分患者在夏季睡眠质量下降,易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入睡后迷走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导致夜间血压偏高。夜间血压升高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极易导致脑卒中、急性心梗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夏季放松对血压的管理所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上述这些。人们在夏季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基础代谢率高,心率偏快,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心绞痛、心源性猝死等。另外,夏日炎炎,人们活动量增加,出汗更多,体液的流失会造成循环血容量减少,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升高,也易致血栓的形成。
第二“假象”——夏季降压药物可以自行减量或停用
夏季往往容易出现低血压,一方面是因为夏季气温高,血管扩张,出汗多,加上餐后胃肠道的“盗血现象”,导致一过性低血压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人体血压“夏季偏低”的特点,部分高血压患者若按原剂量服用降压药,容易使血压降得过低,出现诸如头晕、乏力、胸闷、恶心等症状,或因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脑梗死等严重后果。正因如此,许多患者被夏季高血压“不药而愈”的“假象”迷惑,全然不知盲目减药、停药的做法带来的危险更大。
随意减停药物一则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大,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二则可能带来血压的“报复性反弹”,停药一段时间后血压再次升高,重新服用原剂量难以维持血压稳定。因此,高血压患者夏季用药调整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依据家庭血压监测的结果,必要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合理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切忌擅自减停。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那么高血压患者在炎炎夏日如何平稳控制血压呢?
1.牢记“起床三部曲”,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夏天血压容易偏低,为了防止血压过低而发生意外,牢记“起床三部曲”,避免由于体位的改变而造成的低血压。
睁眼后平卧半分钟、床上坐半分钟、双腿下垂坐床边半分钟、最后再起身下床活动。
2.防暑降温,避免忽冷忽热
冷热交替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剧烈,气温过高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天气炎热时也要注意不能贪凉,避免冲冷水澡、摄入过多冷饮,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以26-28℃为宜。避免对着空调直吹,也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应适当开窗通风,保障空气流通。
3.及时补充水分
夏季人们出汗多,水分丢失快,没有及时喝水,血容量减少,会造成血液粘稠,形成血栓,诱发脑梗。喝水要首先注意应少量多次,不能一次喝过多水,否则会导致血压升高m每次200-300ml,争取一天摄入水量2500ml;应喝温水,不喝冰水,避免胃部受到冷的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4.适当锻炼
夏季适当锻炼,有助于人体毛细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壁弹性,进而起到稳定血压的作用。应避免在高温、高湿或不通气的环境中锻炼,推荐选择傍晚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身体运动,如:快走、瑜伽、太极拳、游泳等,每周累计2.5~5小时。
5.加强血压监测,遵嘱服药
夏季气温高,出汗量增加,体液减少,血管扩张,白天血压可出现轻度的下降,但睡眠不佳易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入睡后迷走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可导致夜间血压增高,所以高血压患者需注意密切监测早、中、晚血压状态并记录,出现血压波动应根据心血管内科专科医生的意见调整降压方案,切忌自行减药或停药。
总之,夏天并非高血压的“安全期”,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应加强血压管理,安全度夏。
供稿 特需二病区 孙洁 蔡梦涵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