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菌”所困,守“胃”健康
2023-10-20
浏览次数(2692)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胃”“菌”所困,守“胃”健康                                  

秋高气爽帖秋膘,连着和朋友嗨吃嗨喝了一段时间,小王的胃吃不消了。这不,就来到消化科就诊了。经过碳13呼气实验检查,原来小王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提起幽门螺旋杆菌我们并不陌生,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它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变的主要元凶,如果胃里面有幽门杆菌感染就会反复出现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相关病变,长期病变还会导致胃癌的发生。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1]。

幽门螺旋杆菌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自然不能小觑,但也不至于谈“菌”色变,草木皆兵。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战略上藐视,摸清敌方状况,知己知彼才能一招制敌,还胃健康。那么,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该如何应对呢?

战略一:摸清传播方式

俗话说,病从口入。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主要通过口腔进入人体。易感人群接触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呕吐物、粪便等排泄物等,或者污染到易感人群食物等,从口中感染。在外界环境中,幽门螺旋杆菌很难生存,通常是在共餐时进行传染。比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在吃饭时,可能通过沾有唾液的筷子,传染给其他人。如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上厕所后没有将手洗干净,手部也会沾染幽门螺杆菌,此时也可能通过接触相同的饮食,而传染给他人。共用碗筷、牙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风险。

此外,婴幼儿也可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主要跟喂养方式不当有关系,比如把食物嚼碎后再喂给婴幼儿,尝试奶瓶温度、预吸奶嘴等。

战略二:锁定感染与否

如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了呢?首先我们可以先关注下自己的身体状况。观察自己有没有腹部不适或疼痛,有没有消化不良,有没有恶心或粘液、血液状呕吐物,有没有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等症状。基于以上症状,确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幽门螺杆菌C13和C14吹气检查。

为了提高吹气检查的阳性率,一般安排在晨起后检查,并且不进行刷牙、漱口、进食等行为,以免影响最终检测结果。

除了有症状的人群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家庭中如果发现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成员,并且没有注意相关的隔离,其余家庭成员也是建议进行吹气检查的。

战略三:发现及时狙击

发现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不要惊慌自乱阵脚,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是可防可治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治疗方案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抗生素为主,辅加抑酸剂的方案。第二种是质子泵抑制剂的方案。常用的抗生素有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等。而且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是否有必要治疗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时就医。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四联根治。连续规范使用药物治疗14天,然后停药一个月再次复查幽门螺旋杆菌。

战略四:防疾患于未然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因此要想摆脱“胃”“菌”的困扰,预防不容忽视。生活当中,我们该如何做起呢?

1、讲究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认真洗手。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长期酗酒、喝浓茶、咖啡等,不吃过度辛辣刺激、甜腻、油腻、酸性的食物。

3、减少在外就餐次数,使用公筷公勺。家庭共餐分筷分勺,餐具消毒。

4、避免与已感染的人共用餐具和饮水工具。

5、积极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保持胃肠道功能正常运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但可以治疗的胃部细菌感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重视预防未病,积极治疗已病,轻松甩掉“胃”“菌”困扰,做护“胃”健康第一人。


供稿  门诊 牛红艳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