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弱无小事,预防头等事
我们常用“老弱病残”这个四字成语来泛指弱势群体,其中“老”、“病”、“残”都比较具象,而“弱”则指的是“衰弱”。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社区老人中,约有10%患有衰弱,而在住院老年人中,则有高达30%的衰弱患病率。衰弱老年人在应激状态下可导致一系列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如功能下降、跌倒、行动不便、失能、住院以及手术相关不良结局发生风险增加等,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消耗和家庭社会负担的加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入,老年人口将不断增长,对衰弱老年人尽早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保持老而不衰,是健康老龄化“跑赢”人口老龄化的关键。
1.衰弱与衰老是一回事吗?
衰弱与衰老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首先,衰老指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机体逐渐出现的生理性退行变化,而衰弱则是一种与年龄相关、机体多系统生理储备下降及抗应激能力减退,导致个体对不良结局易损性增加的非特异性状态;其次,衰老是正常的生理变化,而衰弱是临近于失能的老年衰弱综合征,衰老可能会引发机体衰弱,但并不一定所有的老年人都有衰弱,衰弱也并非老年人群的特有表现,各个年龄段都有患病的可能;除此之外,衰老是不可逆的,但衰弱动态的、可逆的,因此,尽早识别衰弱并积极进行早期干预是健康老龄化之本!
2.如何快速识别有没有衰弱?
目前,国内外常采用Fried衰弱表型评估工具进行简便快捷的自测。Fried衰弱表型评估包含以下5条内容:
①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再过去1年里,意外出现体重下降4.5kg或5%以上(没有主动节食情况下);
②疲劳感增加,即使是做扫地等简单的家务也会感到吃力;
③握力下降;
④行走速度下降;
⑤体力活动下降
依据符合条目数判断健康状态:无以上任一条符合,判定为健康状态;符合1条或2条,判定为衰弱前期;符合3条或以上,判定为衰弱状态。
3.如何保持老而不衰?
老年人从健壮,到衰弱,再到失能,呈级联下降趋势。《老年人衰弱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2)》中指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阻止、减缓甚至逆转这一下降趋势。
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是衰弱预防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规律的生活起居、合理的饮食、良好的卫生习惯、维持口腔健康、适当的户外活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便秘、定期预防接种等。
②营养干预:合理饮食是所有老年人首选的营养干预方法。老年人饮食须保证充足能量供给,饮食结构应做到富含蛋白质、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松软,易于消化吸收,对于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人,可联合补充营养制剂,以保持合理的体质指数。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应针对不同疾病,选择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
③运动锻炼:运动锻炼是目前预防和治疗衰弱的首选方案。老年人可采取有氧运动、伸展或柔韧性运动、抗阻训练等相结合的多元运动方案,并遵循个性化、分期和逐步增加的原则。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民族传统健身运动对身体机能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老年人群可长期练习。
④多重用药管理:老年人应避免随意自我治疗,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各类保健品、中草药、民间“偏方”等,定期检查常用药物,减少和杜绝不合理用药,避免增加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鼓励老年人按时到门诊随访,知晓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新的症状,及时就医以优化用药方案。
供稿 成人心外一病区 袁彬彬 王燕平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