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的“超级细菌”--耐药菌感染为何让医生头疼
2025-08-29
浏览次数(92)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ICU患者中,感染患者约占一半左右,为何ICU感染发病率那么高?

一、主要原因如下

(一)部分患者入院前就处于感染或隐匿性感染状态,患者入院后才被医务人员诊断和治疗。

(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ICU患者通常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甚至有些患者会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这些都会导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使得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感染。

(三)年龄 老年人和婴幼儿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免疫细胞功能降低;气道保护能力下降,易于合并吸入性肺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四)侵入性操作 重症患者为了监测生命体征常需要进行多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这些操作会破坏人体正常的皮肤和黏膜屏障,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途径。

(五)抗菌药物使用 ICU患者常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和治疗感染,但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使一些耐药菌大量繁殖,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此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还可能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

(六)环境因素 ICU内患者集中,医护人员频繁接触不同患者,各种医疗设备和物品也在不同患者之间使用,如果消毒和隔离措施不到位,病原体很容易在患者之间传播,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二、目前ICU中常见的耐药细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能引发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复杂腹腔感染等。该菌对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菌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常定植于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ICU患者因住院时间长等因素,感染风险较高。

(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可导致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ESBLs菌株能水解大多数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抗生素,使这些药物失效。

(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也可引起败血症等。其对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生素耐药,且具有易定植、易变异的特点,感染后病死率较高。

(四)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多种药物耐药,而碳青霉烯类通常是治疗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其耐药后会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五)耐药不动杆菌属(DRAB):常见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等多种抗生素耐药,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血流感染等多部位感染,在ICU环境中较为常见,且传播能力较强。

三、耐药菌的六大耐药机制

(一)药物灭活酶

 细菌产生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破坏抗生素结构。  

(二)靶位改变

 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靶点(如MRSA的PBP2a、喹诺酮类靶酶突变)。  

(三)膜通透性降低

 减少孔蛋白(如铜绿假单胞菌OprD缺失)或修饰膜结构。    

(四)外排泵

 主动泵出抗生素(如大肠杆菌AcrAB-TolC系统)。

(五)生物膜屏障

分泌多糖基质阻挡药物,降低细菌代谢活性。  

(六)其他途径

如代谢旁路激活(耐磺胺菌利用外源性叶酸)。  

这些机制可能单独或联合作用,使细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增加了治疗难度。

四、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医生需要从诊断、治疗、感染控制等多方面综合应对,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和危害:

(一)快速明确病原体 尽早通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确定耐药菌种类及敏感药物,避免盲目用药。

(二)评估感染必要性 区分“定植”与“感染”,定植状态(细菌存在但无感染症状)通常无需抗菌治疗,避免过度用药加速耐药。

(三)优化抗菌治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选药  优先选择敏感或中介的窄谱抗生素,减少对正常菌群的破坏。

(四)联合用药策略 对严重感染,常采用两种或以上不同机制的抗生素联合使用(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增强杀菌效果,降低耐药风险。

(五)控制用药疗程: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疗程,避免长期用药诱导耐药。

(六)强化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隔离患者: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接触隔离,如单独病房、专用医疗器械,医护人员接触前后严格手卫生,穿戴隔离衣、手套等。

2.环境清洁消毒:对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监护仪)使用含氯消毒剂等彻底消毒,减少环境中耐药菌的传播。

3.减少侵入性操作:尽量缩短机械通气、留置导管等时间,操作时严格无菌流程,降低感染机会。

4.多学科协作与监测 联合感染科、微生物实验室、药剂科等制定治疗方案,定期分析科室耐药菌流行趋势,调整防控策略。

5.对长期住院、反复使用抗生素的高危患者加强监测,早期发现耐药菌定植或感染,及时干预。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减少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护其他患者,提高感染患者治疗成功率,让医生面对耐药菌感染不再“头疼”。

 

供稿 综合重症监护室  岳胜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