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永健、高传玉:创新平台,共绘中国冠心病介入诊疗新图景
2025-04-28
浏览次数(25)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自2017年起,每年劳动节前夕,中国心血管人都会迎来一场特殊的约定——“五⼀劳动节征服CTO之约”,CTO WEEK也成为了这一时期备受瞩目的学术交流盛会。


而今年,这个约定以全新的姿态焕新重启,一个承载着更多使命与期望的学术交流平台——冠心病介入治疗创新模式研讨会正式登上舞台,再次向所有心血管同道发出五一之约。


2025年4月29日至5月1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发起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创新模式研讨会——第一期药物球囊规范化应用培训班将于河南郑州正式启航。


会议召开前夕,作为发起者之一以及大会主席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高传玉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专访,他们深入讲述了这个全新平台的源起,分享了对整个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解码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化路径。


吴永健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高传玉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01

历史传承和举办初衷

从CTO WEEK到创新模式研讨会的跃迁


“在五一劳动节前夕,首先衷心祝愿所有劳动者节日快乐!同时,也想和大家回顾一下一段意义非凡的历史。”


谈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创新模式研讨会的源起,CTO WEEK是无法绕过的关键篇章。


吴永健教授回忆道,CTO WEEK作为国内首个全天候、全网络化学术平台,在推动中国CTO技术发展的征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见证并助力中国CTO技术从最初的艰难探索,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实现普及。


“可以说,CTO WEEK圆满完成了助推中国CTO技术从‘少数人探索’变为‘普及化操作’的第一阶段任务。”


然而,当我们将视野拓展至整个亚洲,会发现CTO技术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国家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CTO WEEK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从中国转向整个亚太地区——借助亚洲心脏学会这一平台,走进更多亚洲国家开展技术交流和普及活动。


“我们希望中国的CTO WEEK能够成为技术输出的桥梁,帮助亚洲其他国家在CTO技术领域不断进步,同时也为中国术者搭建走向世界的舞台。”


随着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步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冠心病介入理念也经历着两大根本性转变:


“一是从‘单一疾病治疗’迈向‘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突破单纯以缺血为导向的局限,转向综合考量多种因素。这两大理念的革新,也造就了整个冠心病诊疗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基于此,为系统性论证、推广这些新理念和新诊疗方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发起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创新模式研讨会,开启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2.0 时代”。


“可以说,CTO WEEK和冠心病介入治疗创新模式研讨会这两个会议恰似一脉相承的接力棒。如果说过去十年我们致力于‘修路’,那么现在则要‘建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冠心病介入治疗体系。我们很高兴能够开启这个充满希望的全新阶段。”


02

三维创新

全域参与、深度碰撞与技术赋能


“在推广两个基本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既需要有全天候的网络化交流,也需要线下的深度沟通,让思想的火花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绽放。”


吴永健教授介绍道,此次研讨会创新性地融合了全天候网络直播与线下深度讨论,同时突破传统学术会议的诸多局限性,以“全行业总动员、全场景深交互、全新技术平台”为三大核心亮点,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全行业总动员


在此次研讨会的手术演示环节,改变了以往“高端专家主导”的固有格局,会议特别纳入全国不同层级医院,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医院,同步进行手术演示。通过展示不同层级医院的手术情况,全方位呈现中国冠脉介入的真实现状,并共同探讨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吴永健教授着重强调:“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已惠及基层,县级医院的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唯有不分彼此、不分高低,实现上下联动,才能真正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面对面深度碰撞


区别于 CTO WEEK 以手术演示为主的模式,本次研讨会专门设置了“深度讨论”环节。对此,高传玉教授特别说到,“在推进两个基本理念的过程中,深度讨论至关重要。专家们齐聚一堂,面对面地深入探讨,共同探寻最佳解决方案,这对于推动新理念、新策略的深入理解和推广大有裨益。”


“隔壁导管室”技术赋能


本次研讨会的最大亮点,当属首次启用全国“隔壁导管室”互联互通平台。


“如果说CTO WEEK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的学术交流新模式,那么冠心病介入治疗创新模式研讨会结合‘隔壁导管室’,则将我们带入了AI+时代。”


作为“隔壁导管室”项目的核心发起人,吴永健教授详细介绍道,“隔壁导管室”平台是依托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历经两年精心打造,成功将全国各级医院的导管室串联成一个紧密相连的“导管室大联盟”,实现了全国超百家医院导管室的实时互联。医生们只需轻点鼠标,就能“一键串门”,观摩其他医院的手术过程,还能与顶尖专家进行远程协作,在遇到难题时及时寻求帮助。


从技术层面来看,“隔壁导管室”构建起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具备手术示教、病例会诊、AI辅助诊断等多种功能;从医疗层面而言,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能够帮助基层医生熟练掌握标准化介入操作技能,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从社会效益上分析,这一平台显著缩短了城乡医疗资源差距,使县域患者外转率下降20%,让更多患者能够在本地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就医压力。


吴永健教授进一步阐述道:“过去进行手术直播需要架设备、派团队,现在只需一个平台,就能实现全国导管室的无缝连接。例如,基层医生在遇到复杂病变时,点击屏幕即可连通阜外医院导管室,获取专业指导。这已不是简单的手术直播,而是让每一台手术都能成为全行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宝贵经验。”


可以说,这一涵盖从顶级三甲医院到县级医院的“无差别参与”的学术研讨会,生动地折射出中国冠心病介入医疗资源正深度下沉,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03

使命承载

在真实世界中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据悉,冠心病介入治疗创新模式研讨会今年计划在全国不同地区举办五期,通过“华中、西北、西南、东南、东北”五站巡回,将新理念、新策略和标准化操作推向全国,使更多医生和患者受益。同时,每次会议后都会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会议内容和形式,以持续提高会议的质量和效果。


“每一站既是理念推广的前沿阵地,也是问题收集的关键窗口。我们不追求完美演示,而是要真实地展现临床实践中的各种情况。”


在吴永健教授和高传玉教授眼中,冠心病介入治疗创新模式研讨会不仅仅是学术交流平台,还承载着众多期望和使命。


以首期研讨会的核心议题——药物球囊的规范化应用为例,吴永健教授介绍,过去药物球囊主要用于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而今应用范围正逐渐扩大。尽管在原位大血管病变中的探索仍缺乏高级别循证证据,但许多医院已经开始进行临床探索。然而,在探索的道路上,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这就迫切需要有科学的指南进行引导,为临床探索划定“安全边界”。因此,在4月29日-30日上午,将会有全国30家不同层级医院参与手术转播和交流,真实展示药物球囊技术使用现状和水平。


对此,高传玉教授也表示,在手术过程中,会议同步邀请一线专家进行实时点评,通过“手术直播+专家打分+集体研讨”的模式,深度剖析当前药物球囊应用现状,精准发现并总结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偏差,为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推动技术规范化与标准化发展。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会议,还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科研调查,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当被问及为何选择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作为研讨会的起点、第一站时,高传玉教授解释道: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地处中原腹地,中部地区人口基数庞大,医疗需求旺盛,药物球囊的使用量相对较大。选择此地作为会议起点,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基层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的实际水平和痛点问题。而且,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肩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有义务积极参与其中,助力技术更好地向基层下沉,从而全面提升基层医生的技术能力。


“我们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搭建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分享平台,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简单升级,更是从理念到模式的全面革新,为推动我国冠心病介入诊疗水平的整体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04

未来已来

向 “全周期化”与“智能化”迈进


谈及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吴永健教授将其归纳为“全周期化”和“智能化”。


从理念维度来看,“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将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此次研讨会正是以整体长远结局为出发点和评价标准,旨在帮助行业内人士建立起覆盖患者终身的诊疗理念,关注患者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每一个阶段。


从技术维度而言,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诊疗全流程,从病变分析、方案制定到结果预测,全方位提升手术效率与质量。这种变革将使医生在手术操作中更加精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将极大地提高医疗工作效率。


“是时候掀起一场冠心病介入领域的大讨论了!”


采访的最后,吴永健教授和高传玉教授共同向全国同道发出诚挚邀请,“衷心期待全国同仁在‘五一’劳动节相聚郑州,以劳动的形式致敬这个属于劳动节的节日,也特别希望全国所有专家能够以最轻松、最开放的心态参与到这次研讨会中,共同为中国冠心病介入诊疗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扫码观看直播


专家简介



吴永健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主任,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冠心病二病区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联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学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全国多个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常委或委员,北京市冠心病介入质控专家组成员,中央和山东省保健成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组成员,《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英国《心脏》(HEART)杂志通讯编委及多家其他杂志的编委。荣获202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荣获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获202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老年主动脉瓣疾病新型微创诊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应用推广)。擅长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OCT、FFR、旋磨技术、准分子激光消蚀手术(ELCA)等,目前他与心脏外科医生通力协作开展复合杂交手术,具全国前列,为常规介入手术或搭桥手术高危和远期疗效差的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手段。吴永健教授是我国最早开展不用开胸经导管进行主动脉瓣膜置换的专家之一。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横向课题10项,2020年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标准评估体系及优化治疗路径研究)任首席专家;已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TAVR)1000 余例。从零开始探索我国TAVR 体系,参与研发我国首个临床应用的商业化人工瓣膜Venus-A,参与研发多款其他瓣膜(VitaFlow、TaurusOne、Silara 和SinoCrown),获专利30 余项;参与制定我国首个《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打造国内首个TAVR 影像学核心实验室;国际上首次提出CT“多平面评估体系”,推广标准化TAVR体系在全国100 多家医院应用。





高传玉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河南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河南省冠心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晚期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文章分享自严道医声网